
(1).《新唐书·窦巩传》:“ 巩 字 友封 ,雅裕,有名于时。平居与人言若不出口,世号‘囁嚅翁’。”后因以称懦弱畏事或不善辞令之人。 元 杨弘道 《赠刁益之》诗:“应接尚无衰惫气,不应便作囁嚅翁。” 清 唐孙华 《次王随庵七十自寿诗原韵》之二:“避世聊为漫浪叟,少言甘号囁嚅翁。”
(2).指 白居易 。 宋 苏轼 《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小蛮 知在否,试问 囁嚅翁 。” 王文诰 辑注:“ 次公 曰:囁嚅翁,乃 乐天 也。”参阅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
“嗫嚅翁”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本义
指性格懦弱、不善言辞或遇事畏缩的人。源自《新唐书·窦巩传》记载,窦巩性格温和儒雅,但与人交谈时“吻动而不发”(欲言又止),被白居易等人戏称为“嗫嚅翁”。
引申义
后也直接代指白居易本人。因窦巩被白居易调侃,部分文献中“嗫嚅翁”成为白居易的别称。
历史用例
元代杨弘道《赠刁益之》诗云:“应接尚无衰惫气,不应便作嗫嚅翁”,清代唐孙华亦用此词自嘲“少言甘号嗫嚅翁”,均借以形容寡言或谨慎的性格。
现代场景
多用于批评人说话吞吞吐吐、不敢直言,或形容在关键场合因犹豫而表达不清的状态。
建议结合《新唐书》原文及诗词用例进一步理解其语境。若需完整文献,可参考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嗫嚅翁》是一个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某人说话声音小而含糊不清,或者某人紧张不安地小声说话。
《嗫嚅翁》这个词由三个部首组成:口、儿、翁。它的总笔画数为20。
《嗫嚅翁》一词的来源不太明确,但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是根据人们在表达紧张或羞怯时发出的声音来命名的。
《嗫嚅翁》在繁体中的写法是:嗫嚅翁。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虽然《嗫嚅翁》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不太清楚,但可以推断它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相似。
1. 面对老师的质问,小明吓得嗫嚅翁,根本说不出话来。
2. 女孩内向害羞,每次面对陌生人时总是嗫嚅翁。
1. 嗫嚅:含糊不清地说话。
2. 翁:年长的男子。
近义词可以用来描述相似或相近的意思。与《嗫嚅翁》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咕噜、蹑蹑、咕哝。
反义词是与词语意思相对的词语。与《嗫嚅翁》意思相反的词语是:豪放、大声、洪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