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唐书·窦巩传》:“ 巩 字 友封 ,雅裕,有名于时。平居与人言若不出口,世号‘囁嚅翁’。”后因以称懦弱畏事或不善辞令之人。 元 杨弘道 《赠刁益之》诗:“应接尚无衰惫气,不应便作囁嚅翁。” 清 唐孙华 《次王随庵七十自寿诗原韵》之二:“避世聊为漫浪叟,少言甘号囁嚅翁。”
(2).指 白居易 。 宋 苏轼 《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小蛮 知在否,试问 囁嚅翁 。” 王文诰 辑注:“ 次公 曰:囁嚅翁,乃 乐天 也。”参阅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
嗫嚅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复合词,由“嗫嚅”与“翁”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性格怯懦、欲言又止的年长者。以下从词源、释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嗫嚅”本义
指嘴唇微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状态。《说文解字》释“嗫”为“附耳私小语也”,“嚅”为“欲言复缩”,二字合用强化犹豫迟疑之态。如《楚辞·七谏》有“言语讷嚅”之描述(来源:《汉语大词典》)。
“翁”的指代
“翁”泛指老年男性,含尊敬意味。与“嗫嚅”结合后,特指因年迈或性格软弱而不敢直言的老者,隐含“畏缩不前”的贬义色彩(来源:《辞源》)。
该词因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广传: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此处以“嗫嚅翁”隐喻趋炎附势、唯唯诺诺之人。后世文人如苏轼在《渔樵闲话录》中沿用此意象,强化其“怯懦失节”的象征意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释义:
嗫嚅翁:niè rú wēng,指遇事退缩、不敢说话的老人(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此词今多见于文学作品,用以批判社会中的保守怯懦现象,如钱钟书《围城》中借“嗫嚅翁”暗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来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辞典》)。
参考文献
“嗫嚅翁”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本义
指性格懦弱、不善言辞或遇事畏缩的人。源自《新唐书·窦巩传》记载,窦巩性格温和儒雅,但与人交谈时“吻动而不发”(欲言又止),被白居易等人戏称为“嗫嚅翁”。
引申义
后也直接代指白居易本人。因窦巩被白居易调侃,部分文献中“嗫嚅翁”成为白居易的别称。
历史用例
元代杨弘道《赠刁益之》诗云:“应接尚无衰惫气,不应便作嗫嚅翁”,清代唐孙华亦用此词自嘲“少言甘号嗫嚅翁”,均借以形容寡言或谨慎的性格。
现代场景
多用于批评人说话吞吞吐吐、不敢直言,或形容在关键场合因犹豫而表达不清的状态。
建议结合《新唐书》原文及诗词用例进一步理解其语境。若需完整文献,可参考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百故爆冷门边民扁桃体炎襜襦成双愁郁触霉头胆壮杜甫烦忙服舍改官割肉恒谈洪运湖唇坚孤涧毛径要浄业酒颠记游卡剌特口声两来鍊师陵节六礼虑傂尺卖武麻辣辣毛重马史闹表拿稳乜些弄矢暖融融女招待员辟喻繦葆乔做衙顷刻之间戎丑弱袂三反四覆世将食櫑书生之见讼鹿送日子通工易事土难沃泉橡斗香溪泉斜月信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