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大小箱子。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丞相( 王導 )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恒與 曹夫人 併當箱篋。”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下:“﹝ 李成 ﹞每往,醉必累日,不特紙素揮灑,盈滿箱篋,即舖門兩壁,亦為淋漓潑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由是兩情甚諧。而金帛常盈箱篋,亦不知所自來。” 裴文中 《戎馬聲中》一:“有的客人提着竹囊,有的拖着箱箧。”
箱箧(xiāng qiè)是漢語中的合成詞,指存放衣物、文書等物品的箱子與小匣子,泛指儲藏物品的容器。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箱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
方形有蓋的盛物器具,多用木頭、皮革等制成。
例:木箱、皮箱、貨箱。
《說文解字》注:“箱,大車牝服也。”本指車箱,後引申為藏物之器。
箧
《王力古漢語字典》釋為:
小箱子,藏物之具,多以竹木制成。
例:書箧、行箧。
《說文解字》載:“箧,匮也”,強調其小型、便攜特性。
箱箧合用泛指各類儲藏容器,尤指存放細軟、文書等貴重物品的箱匣(《漢語大詞典》)。
存放衣物、書籍、珍寶等,如:
“侍者開箱箧,取衣冠。”(《南史·範雲傳》)
商務印書館,2016年。
權威出版鍊接(注:此為商務印書館官方介紹頁)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年。
參考條目(注:漢語大詞典官網線上版)
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
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0年。
“箱箧”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盛放物品的大小箱子,常用于古代文獻或現代書面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描述古代生活、文學創作或曆史考據,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瘢痆摽牓波導恻楚昌符塵忝钏镯袋扇單根獨苗釣聲蹀跶定戶伐冰之家方兆風鑒攻車規銀過時貨古器好官賀喜黃金輪惠子知我建分鲛珠迦提機理禁當九霞巵潏波看起來快晴寬洪大量闊匾來禽青李狼奔兔脫牢扉冷闆凳骊山北構論主螞蜂木塞牌纛陪鬥偏将榮幸軟答剌壽日守素死并送神隨岚頹壞刓鈍惟命危狹兀顔無原像章先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