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躡蹻檐簦 ”。 清 戴名世 《贈張天間先生八十壽序》:“餘生 江 淮 之間,菰蘆之内,見聞寡陋,學殖荒落,垂三十年,而始躡蹻擔簦遊學於四方,求天下之士而交之,以輔其所不逮。”
“蹑蹻擔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iè qiāo dān dēng,主要用于書面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如、4、8)。
《蹑蹻擔簦》是一個成語,拆分成“蹑”、“蹺”、“擔”和“簦”四個字。其中,“蹑”部首是“足”,由12畫組成;“蹺”部首是“足”(下面是“喬”),由16畫組成;“擔”部首是“扌”,由9畫組成;“簦”部首是“⺮”,由17畫組成。
《蹑蹺擔簦》這個詞是古代用來形容人身手敏捷、行動迅速的意思。其中,“蹑”是蹑手蹑腳的意思;“蹺”是指踹,用力蹬;“擔”是指擔負;“簦”是指帶着竹簾的帽子。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蕭銑的《列子擔簦》:“太子時經義宮微不帶擔簦。”意思是太子時不帶着帶竹簾的帽子,形容他的身手敏捷。
繁體字是《蹑蹺擔簦》。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所不同。但《蹑蹺擔簦》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并沒有太大變化,隻是細節上有一些差異。
他的身手敏捷,如蹑蹺擔簦般迅速。
蹑步、蹺起、擔任、簦蓋
捷足、行雲流水、飛檐走壁
笨拙、行動遲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