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窮則啄”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iǎo qióng zé zhuó,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在走投無路時可能采取極端或冒險的行為,類似“狗急跳牆”的貶義表達。
本義與出處
成語出自《荀子·哀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 原指鳥類在絕境中會拼命啄擊,野獸在窮途末路時會瘋狂抓撲,體現生物在生存危機下的本能反應。
比喻義與用法
用于形容人被逼至絕境時,可能不顧後果地反抗或采取極端手段,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公司資金鍊斷裂,老闆铤而走險,真是鳥窮則啄。” 該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書面語境。
延伸理解
部分解釋(如)提到“為生存發展采取一切手段”,這更偏向現代引申義,強調困境中的掙紮,但需注意傳統用法更側重貶義的“冒險行為”而非積極應對。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使用,避免誤解為中性或褒義表達。
《鳥窮則啄》是一個成語,意指在困境中的生存之道。
《鳥窮則啄》的拆分部首為鳥(部首:鳥) + 窮(部首:穴) + 則(部首:刀) + 啄(部首:口)。
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5畫、7畫、8畫、10畫。
《鳥窮則啄》一詞最早出自于《戰國策·楚策一》。它的出處是在描述楚國君王幹将面臨敵軍圍攻時,他選擇決然突圍,決心要成功活下去,所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在困難的環境中,隻有努力作出行動才能活下去。
《鳥窮則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風格不同于現在。根據古籍記載,漢字《鳥》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中寫作“鳥”,而《窮》在秦漢以及南北朝時期的鐘鼎文字中寫作“絅”或“笻”,《則》在取其初意之時寫作“耴”,《啄》在商代甲骨文中寫作“斲”。
1. 面對困境,我們不能束手待斃,而是要像鳥窮則啄一樣,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
2. 駱賓王有一首詩寫道:“鳥窮則啄,人窮則思。思則有獲,獲則有福。”
1. 窮途末路(形容境地十分困頓); 2. 啄木鳥(一種以啄木為生的鳥類); 3. 窮山惡水(形容地理條件惡劣的地方); 4. 鳥語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鳥窮則報、窮寇勿追
富貴險中求、閑雲野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