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rling upwards]∶形容煙氣缭繞升騰
袅袅浮航金畫龍。——溫庭筠《台城曉朝曲》
青煙袅袅
(2) [waving in the wind]∶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垂楊袅袅
(3) [lingering]∶形容聲音延長不絕,宛轉悠揚
餘音袅袅
(4) [(of female figure)delicate and graceful]∶體态柔美的樣子
袅袅素6*女
亦作“嬝嬝”。 1.輕盈纖美貌。 晉 左思 《吳都賦》:“藹藹翠幄,嫋嫋素6*女。” 南朝 梁武帝 《白紵辭》之二:“纖腰嫋嫋不任衣,嬌态獨立特為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一女子左抱小兒,右持鼗鼓,嬝嬝來。”
(2).搖曳貌;飄動貌。《玉台新詠·古樂府<皚如山上雪>》:“竹竿何嫋嫋,魚尾何蓰蓰。” 南朝 宋 鮑照 《在江陵歎年傷老》詩:“翾翾燕弄風,嫋嫋柳垂道。” 唐 李白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詩:“夫子如何涉江路,雲帆嫋嫋 金陵 去。” 宋 辛棄疾 《朝中措》詞:“籃輿嫋嫋破重岡,玉笛兩紅粧。”
(3).吹拂貌。《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唐 劉長卿 《石梁湖有寄》詩:“瀟瀟清秋暮,嫋嫋涼風發。” 宋 蘇轼 《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 明 單本 《蕉帕記·尋春》:“聽幾派笙歌送,渺渺湖山嫋嫋風。”
(4).缭繞貌。 宋 蘇轼 《浣溪沙》詞:“霧帳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 元 龍輔 《龍輔女紅馀志》卷上:“行處皆有光,亦不類闇夜,每至一處,煙嬝嬝繞惡少年頸。” 燕谷老人 《續孽海花》第四三回:“口中鼻中,如白雲出山,嫋嫋不絶。” ********* 《劍匣》:“那爐上注着嬝嬝的篆煙。”
(5).形容香氣散發。 宋 蘇轼 《贈杜介》詩:“松風吹菵露,翠濕香嫋嫋。” 明 周履靖 《錦箋記·醉春》:“羅衣慣惹春風,暗覺花香嬝嬝。”
(6).悠揚婉轉。 唐 張說 《東都酺宴詩五》:“入雲歌嫋嫋,向日妓叢叢。” 宋 蘇轼 《前赤壁賦》:“餘音嫋嫋,不絶如縷。” 清 洪昇 《長生殿·偷曲》:“隻聽得玉河流水韻幽清,猶似《霓裳》嫋嫋聲。” 秦牧 《花城·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銀光閃閃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餘音嬝嬝的洞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袅袅漢語 快速查詢。
"袅袅"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意象的形容詞,其核心語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一、動态輕盈的形态 形容物體柔軟細長、搖曳生姿的樣态。既可指自然現象如"炊煙袅袅升空"(《現代漢語詞典》),也可形容人體姿态"舞者水袖袅袅生姿"(《漢語大詞典》)。這種用法常見于古典詩詞,如杜牧《題齊安城樓》"鳴軋江樓角一聲,微陽潋潋落寒汀"中"潋潋"即通"袅袅"。
二、聽覺感知的綿延 特指聲音婉轉悠揚、餘韻不絕,常見于傳統器樂演奏場景。如古琴曲《流水》尾聲"袅袅餘音繞梁三日"(《辭海》第七版),或笛聲"袅袅如雲"(《古代漢語詞典》)。這種通感式表達在《楚辭·九歌》"餘音袅袅,不絕如縷"中已有體現。
三、哲學層面的意境 在美學範疇中,該詞常承載"似有若無"的審美意趣。如形容香氣"茶煙袅袅暗香浮"(《全唐詩》卷四百五十六),或描繪時光流逝"秋風袅袅吹素襟"(《唐宋詞鑒賞辭典》),這種用法契合中國傳統藝術"虛靜"的美學追求。
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考釋,"袅"字本義為草木柔弱下垂貌,甲骨文字形即象植物枝條彎曲之态。詞義演化過程中,通過通感修辭拓展至聽覺、嗅覺等維度,形成當前多義并存的語義網絡。
“袅袅”是一個漢語形容詞,拼音為niǎo niǎo,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指煙氣輕盈上升的狀态,常用于描繪自然或生活場景。
例句:
多用于描寫柳枝、絲帶等輕盈物體的動态。
例句:
指音樂或餘音悠長不絕,常見于文學描寫。
例句:
多用于刻畫女子婀娜的身姿。
例句:
古籍中的擴展含義:
常見搭配: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經典用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吳都賦》等)。
薆逮巴裡抱恙彩鳳朝機舂舂井井愁襟處變春酌次前大戛大樓頂尖定谟對棋房星飯帚奉誠園風戽噶布倫旰雲皓鸠龢平鴻口花神節能金約酒筵狷笃烤炙懇直渴盤陁國誇官狂躁領東廪稍祿粟矛矟男聲惱公乜嬉虐老獸心品評乾糙前媲峭诋漆綠任使似箭在弦實習生梳篦屬耳酸切歲光讨擊同夢通行本土白兔管蟹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