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惱公的意思、惱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惱公的解釋

唐 李賀 有《惱公》詩,以濃詞麗筆寫冶遊情事。“惱公”猶言擾亂我心曲。此詩用意注家說法不一, 王琦 謂“蓋狹斜遊戲之作”。後多用以指代冶遊豔詞。 宋 陳師道 《寄寇十一》詩:“錦囊佳麗鄰 徐 庾 ,賸欲同君賦《惱公》。” 清 黃景仁 《都門秋思》詩之一:“帝京欲賦慚才思,自掩蕭齋著《惱公》。” 王德锺 《書感》詩之一:“獨向尊前唱《惱公》,蹉跎髀肉意何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惱公”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詞源與出處
    “惱公”源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惱公》詩,該詩以濃豔辭藻描寫男女冶遊情事。王琦等注家認為,“惱公”意為“擾亂我心曲”,暗含因情事紛擾而心緒不甯之意。

  2. 文學内涵
    李賀的《惱公》被歸為“狹斜遊戲之作”,即描寫風月場所的豔情詩。詩中通過細膩的意象(如“注口櫻桃小,添眉桂葉濃”)刻畫女子情态,後人多以“惱公”代指同類風格的冶遊豔詞。

  3. 後世沿用
    宋代陳師道、清代黃景仁等詩人曾化用此典,如“賸欲同君賦《惱公》”“自掩蕭齋著《惱公》”,均借指創作或吟詠豔情詩作。

  4. 争議與解讀
    注家對李賀原詩的用意存在分歧:一說為單純的情愛描寫,另一說認為隱含對現實的諷喻。但主流觀點仍傾向于将其視為遊戲筆墨的豔詞代表。

  5. 注意區分
    需避免與現代誤用的“惱公”(如解釋為“被人激怒的狀态”)混淆,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特指與冶遊相關的豔情題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惱公》是什麼意思

《惱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意為被公公惹惱、生氣或不滿。這個詞常用于形容妻子對丈夫的不滿或生氣的情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惱公》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心(心字底部表示感情)和公(表示丈夫)。其中,心字部分的筆畫數為4,而公字部分的筆畫數為4。

來源

《惱公》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庸注疏》一書中,是一種描述妻子對丈夫不滿情緒的用語。在古代社會,女性地位較低,尤其是在丈夫和公公面前更是如此。因此,當妻子對丈夫的決定或言行有異議時,她們可能會使用《惱公》一詞來表達她們的不滿和憤怒。

繁體字

《惱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惱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惱」字被寫作「悩」。而「公」字的形狀與現代相似,但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變化。

例句

1. 妻子對丈夫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做?我真是被你惹惱了!”

2. 女兒惱公地說:“爸爸,你為什麼總是不聽我的話?”

組詞

1. 惱火:生氣或憤怒。

2. 公公:丈夫的父親。

3. 懇求:真誠地請求别人。

近義詞

1. 生氣:對某人或某事感到憤怒。

2. 忿怒:非常生氣或憤怒。

反義詞

1. 笑容:顯示愉快或和善的面部表情。

2. 滿意:對某人或某事感到滿意或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