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rling upwards]∶形容烟气缭绕升腾
袅袅浮航金画龙。——温庭筠《台城晓朝曲》
青烟袅袅
(2) [waving in the wind]∶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垂杨袅袅
(3) [lingering]∶形容声音延长不绝,宛转悠扬
余音袅袅
(4) [(of female figure)delicate and graceful]∶体态柔美的样子
袅袅素6*女
亦作“嬝嬝”。 1.轻盈纤美貌。 晋 左思 《吴都赋》:“蔼蔼翠幄,嫋嫋素6*女。” 南朝 梁武帝 《白紵辞》之二:“纤腰嫋嫋不任衣,娇态独立特为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一女子左抱小儿,右持鼗鼓,嬝嬝来。”
(2).摇曳貌;飘动貌。《玉台新咏·古乐府<皑如山上雪>》:“竹竿何嫋嫋,鱼尾何蓰蓰。” 南朝 宋 鲍照 《在江陵叹年伤老》诗:“翾翾燕弄风,嫋嫋柳垂道。” 唐 李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诗:“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嫋嫋 金陵 去。” 宋 辛弃疾 《朝中措》词:“篮舆嫋嫋破重冈,玉笛两红粧。”
(3).吹拂貌。《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瀟瀟清秋暮,嫋嫋凉风发。” 宋 苏轼 《海棠》诗:“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明 单本 《蕉帕记·寻春》:“听几派笙歌送,渺渺湖山嫋嫋风。”
(4).缭绕貌。 宋 苏轼 《浣溪沙》词:“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 元 龙辅 《龙辅女红馀志》卷上:“行处皆有光,亦不类闇夜,每至一处,烟嬝嬝绕恶少年颈。”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三回:“口中鼻中,如白云出山,嫋嫋不絶。” ********* 《剑匣》:“那炉上注着嬝嬝的篆烟。”
(5).形容香气散发。 宋 苏轼 《赠杜介》诗:“松风吹菵露,翠湿香嫋嫋。”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醉春》:“罗衣惯惹春风,暗觉花香嬝嬝。”
(6).悠扬婉转。 唐 张说 《东都酺宴诗五》:“入云歌嫋嫋,向日妓丛丛。”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餘音嫋嫋,不絶如缕。” 清 洪昇 《长生殿·偷曲》:“只听得玉河流水韵幽清,犹似《霓裳》嫋嫋声。” 秦牧 《花城·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嬝嬝的洞箫。”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袅袅汉语 快速查询。
"袅袅"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意象的形容词,其核心语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动态轻盈的形态 形容物体柔软细长、摇曳生姿的样态。既可指自然现象如"炊烟袅袅升空"(《现代汉语词典》),也可形容人体姿态"舞者水袖袅袅生姿"(《汉语大词典》)。这种用法常见于古典诗词,如杜牧《题齐安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中"潋潋"即通"袅袅"。
二、听觉感知的绵延 特指声音婉转悠扬、余韵不绝,常见于传统器乐演奏场景。如古琴曲《流水》尾声"袅袅余音绕梁三日"(《辞海》第七版),或笛声"袅袅如云"(《古代汉语词典》)。这种通感式表达在《楚辞·九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中已有体现。
三、哲学层面的意境 在美学范畴中,该词常承载"似有若无"的审美意趣。如形容香气"茶烟袅袅暗香浮"(《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六),或描绘时光流逝"秋风袅袅吹素襟"(《唐宋词鉴赏辞典》),这种用法契合中国传统艺术"虚静"的美学追求。
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考释,"袅"字本义为草木柔弱下垂貌,甲骨文字形即象植物枝条弯曲之态。词义演化过程中,通过通感修辞拓展至听觉、嗅觉等维度,形成当前多义并存的语义网络。
“袅袅”是一个汉语形容词,拼音为niǎo niǎo,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指烟气轻盈上升的状态,常用于描绘自然或生活场景。
例句:
多用于描写柳枝、丝带等轻盈物体的动态。
例句:
指音乐或余音悠长不绝,常见于文学描写。
例句:
多用于刻画女子婀娜的身姿。
例句:
古籍中的扩展含义:
常见搭配: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经典用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吴都赋》等)。
安检按耐傲戏扁食承舍逞势陈朱澈悟笞妇翁从横错戾狄克推多东君额度恩深渭阳反脸梵世風乾纷披皋落海日呵吓红门蛟龙擘水家无儋石诘论枯林焅虐昆蚑泪人连锤詈言鸾佩没救沵迤泙泙剽系贫贱不移拼客琵琶别弄清当轻法齐如秋刑晌午歪谂熟史编耍花腔宿草渟涔抟心壹志托心危反尾句未了因微命险言先意承旨小海消极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