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腹細毛。 唐 張九齡 《郡内閑齋》詩:“簷風落鳥毳,窗葉掛蟲絲。”
“鳥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詞義解析
2. 整體含義 “鳥毳”特指鳥類身上細密柔軟的絨毛,常見于幼鳥或某些鳥類的腹部、頸部等部位。這類羽毛結構蓬松,具有極佳的保暖性,幫助鳥類維持體溫。
3. 文學與科學語境
4. 擴展知識 相關詞彙如“毳毛”在醫學中可指人體表面的細小汗毛,而“毳幕”則指古代遊牧民族用細毛制成的帳篷,均與“纖細”特性相關。
鳥毳(niǎo cuì)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小鳥的絨毛或羽毛。它是由兩個字組成,"鳥"指的是鳥類動物,"毳"表示柔軟、細膩的毛發。
鳥毳的部首分别是"鳥"和"毛",鳥的部首是"隹"(鳥),毛的部首是"毛"(每個字都有自己的部首)。鳥毳的筆畫總數為15畫。
鳥毳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屬于一種書寫語言。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鳥毳"。
在古代,鳥毳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形式是"鳥毳",其中的"鳥"字是指鳥類,"毳"則是指柔軟的毛發。
1. 小鳥的鳥毳很柔軟,像一團棉花。
2. 秋天來了,小鳥開始長出新的鳥毳,以保暖過冬。
鳥毳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
1. 鳥毳衣:用鳥毛做成的衣物。
2. 鳥毳絨:指小鳥絨毛中的細長而柔軟的部分。
3. 鳥毳球:用小鳥的羽毛做成的球狀物。
與鳥毳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鳥毛:指鳥類身上的羽毛。
2. 鳥絨:小鳥絨毛的細長部分。
與鳥毳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鳥石:鳥類體内的消化石,與鳥毛相對。
2. 鳥皮:指鳥類的皮膚,與鳥毛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