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erviceable;handy;have everything under one's perfect control]∶技藝純熟,做事順手,盡合心意
氣足則調自振,意深則味有餘,得心應手,無一字不穩惬。——清· 趙翼《瓯北詩話》
(2) [masterly;with facility]∶運用自如
他對英語的掌握如此得心應手
謂心手相應,運用自如。多形容技藝純熟。語本《莊子·天道》:“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書畫》:“餘家所藏 摩詰 畫《袁安卧雪圖》,有雲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披長劍風生蒯緱……須得心應手,君知否?” 秦牧 《藝海拾貝·在詞彙的海洋中》:“即使這些都做到了,還不能說在寫作時就一定十分得心應手。” 明 吳承恩 《壽王可齋七帙障詞》:“得手應心,奚事揣摩之計;入經出傳,恥為孟浪之談。” 明 李贽 《讀史·琴賦》:“故 蔡邕 聞絃而知殺心, 鐘子 聽絃而知流水, 師曠 聽絃而識《南風》之不競,蓋自然之道,得手應心,其妙固若此也。”
“得心應手”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莊子·天道》中“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的典故。該成語形容技藝純熟或處事娴熟,指心裡所想的與手中所做的能夠高度契合,操作起來順暢自如。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的釋義,其核心含義是“技藝純熟,做事順手,毫無阻礙”。
從語義結構分析,“得心”強調内在構思的準确性和熟練度,“應手”則側重外在操作的流暢性,二者共同構成對高水平技能或經驗的描述。在用法上,《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指出,該成語多用于褒義語境,可作謂語、定語或狀語,例如:“他幾十年的木工經驗,讓複雜的榫卯結構制作起來得心應手。”
權威典籍中,《莊子·天道》記載的輪扁斫輪故事,以“得手應心”的原始表述,生動诠釋了技藝達到化境時的狀态。現代語言應用中,該成語既保留傳統語境中對工匠精神的贊美,如《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所舉例句“鋼琴家得心應手的演奏震撼全場”,也延伸至新興領域,如《當代漢語應用詞典》收錄的“程式員對代碼框架得心應手的駕馭”。
“得心應手”是一個常用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通過“心”與“手”的呼應,生動表達了技藝或能力的娴熟境界,既可用于具體技能,也可泛指引申至工作、學習的順利狀态。
阿步幹敗字邦瘁悲悔兵禍并勵博名攙落剗韤赤羽重合辭秩氮氣刁刁感懷悍夫涸思乾慮諱門見得肩窩兼紫嬌皮嫩肉集股畿解金鑲玉裹鸠鹄鐍鎖郡課量給陵折龍東籠養亂心論隲脈案麽波孟門墨卡托男畿撚指旁擊陪台捧心西子篇詠巧上加巧染鼋山照沙勇首曹書寫聳人聽聞塗歌裡詠屠龍之伎兔魄霞煥香炷鮮黃潇潇西部片洗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