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文王世子》:“ 文王 之為世子,朝於 王季 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寝門外,問内豎之禦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豎曰:‘安。’ 文王 乃喜。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内豎以告 文王 。 文王 色憂,行不能正履, 王季 復膳,然後亦復初。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食下,問所膳。”後因以“問安視膳”為兒子侍奉父母的禮法,即每日必問安,每食必在側。《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二年》:“太子當雞鳴而起,問安視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孝親》:“後喜居 暢春園 ,上於冬季入宮之後,遲數日必往問安視膳,以盡子職。”亦作“ 問寝視膳 ”、“ 問安視寝 ”。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尊敬師傅》:“ 綱 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寝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 宋 陳亮 《廷對策》:“而問安視寝之餘,所以察詞而觀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衆,亦既得其機要而見諸施行矣。”
“問安視膳”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強調日常關懷與侍奉。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由“問安”(問候父母安康)和“視膳”(照料飲食起居)兩部分組成,字面意為每日向父母請安,并親自侍奉父母用餐。其核心是體現子女對父母的細緻關懷與禮節性侍奉。
部分解釋誤将其理解為“官員對下級的關懷”(如),但權威文獻均指向子女對父母的孝禮,需注意區分語境。
這一成語生動展現了古代孝文化的細節要求,現代多用于形容恪守傳統孝道的行為,或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品德。
《問安視膳》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問候安慰并為人端上飯菜。它形容主人待客熱情周到,關心客人的生活起居。
《問安視膳》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四個字,分别是“問”、“安”、“視”、“膳”。其中,拆分的部首分别為口、女、見、肉。
每個字的筆畫數分别為“7”、“6”、“11”、“18”。
《問安視膳》的來源可追溯到唐代,最早見于杜甫的《岘山懷古》:“醉舞問安視膳筵,俱憐銀燭镂金壺。”從這句詩中可以體會到當時詩人對宴席款待的贊美。
《問安視膳》的繁體字為「問安視膳」。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存在一些變化。對于《問安視膳》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意思和現代相同。
1. 他的客人多麼幸運,能夠享受到他的問安視膳。
2. 主人熱情地問安視膳,讓客人倍感溫暖。
問候、安慰、觀察、食物、飲食、飯菜、待客、熱情、周到
關切備至、殷勤款待
冷漠、不問不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