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署有官銜的名片、名帖。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筮仕·禀戶式》:“用銜揭履歷揭各一,同禀帖入紅禀函。”
“銜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維度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銜揭”指古代官員使用的名片或名帖,需明确标注持有者的官職頭銜(即“銜”)。例如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中提到“用銜揭履歷揭各一”,說明這類名帖需與履曆文書一同呈遞。
2. 字詞拆分解析
3. 曆史背景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明清時期的官方文書場景,用于下級向上級或同級官員之間表明身份。例如清代官員交接職務時,需通過“銜揭”明确自身官職,并配合禀帖(正式公文)使用。
4. 相關延伸
在《福惠全書》等古代政務手冊中,“銜揭”常與“履曆揭”并列,體現古代官僚體系中對身份核驗的嚴格規範。
“銜揭”是一個含有很深意境的中文詞語,它可以表達多個不同的意思,具體解釋取決于語境。一般來說,它可以表示升起或揭開的動作。銜指口或喙緊咬住某物,通過向上擡起揭開,這是這個詞最基本的意思。
在古代詩句或文學作品中,銜揭也常用來表達掩飾或揭示隱晦的事物,形容言語之間的巧妙與先見之明。
“銜揭”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衣"是左邊的部首,意味着與衣服有關;"扌"是右邊的部首,表示手的意思。
“銜”共有7筆,其中包括“一”、“丨”、“丶”、“丿”、“乛”、“亅”、“ㄥ”。
“揭”共有13筆,其中包含“扌”、“爫”、“十”、“㇀”、“一”、“丨”、“丶”、“丿”。
“銜揭”是一個漢字詞語,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和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和文字體系,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漢字的書寫形式。
相對于簡體字的“銜揭”,繁體字為“銜揭”。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些不同。以“銜揭”為例,古時候的書寫形式中,“銜”字橫向比較狹長,而“揭”字則較為寬闊。整體而言,古代字形比現代字形更加曲折和書法感十足。
1. 他緊銜住車輪,用盡全力擡起來。
2. 他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讓大家看到了真相。
組詞:銜水、銜山、揭曉、揭秘
近義詞:舉起、高舉、掀開
反義詞:合上、關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