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降服的意思、降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降服的解釋

(1).謂脫去上服以示謝罪。《左傳·昭公十三年》:“既復,王問 犫 櫟 ,降服而對,曰:‘臣過失命,未之緻也。’” 杜預 注:“降服,如今解冠也。謝違命。” 楊伯峻 注:“此降服亦請罪之表示,當同去上服之義,非 漢 晉 之免冠也。”

(2).猶降物。謂穿素服。《左傳·文公四年》:“ 楚 人滅 江 , 秦伯 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 杜預 注:“素服也。”《左傳·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祝币,史辭以禮焉。” 杜預 注:“降服,損盛服。” 楊伯峻 注:“即不着平常華麗衣服。”參見“ 降物 ”。

(3).舊制。喪服降低一等為“降服”。如子為父母應服三年之喪,其已出繼者,則為本生父母降三年之服為一年之服。

(1).投降順服,使投降順服。《漢書·宣帝紀》:“夏五月, 羌 虜降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我等為他戍守,以拒 晉 兵,他又降服 晉國 ,顯得我等無功了。” 巴金 《長生塔》:“因為皇帝的威武已經使鄰國降服了。”

(2).制服,使馴服。 蕭三 《祖國十年頌》:“他們很不習慣,他們實在驚慌: 中國 人竟會當家,團結得如鐵如鋼,戳穿了紙制老虎,降服了狐狸妖精。” 浩然 《豔陽天》第八五章:“ 馬之悅 根本沒往心裡裝這個,因為他有降服這個胖女人的辦法;天一亮,這裡的一切風波果然都雲消霧散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降服”是一個多音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讀音不同而有所區别:

一、讀作 xiáng fú 時

  1. 投降順服
    指主動屈服或使對方屈服,常見于軍事、政治語境。例如《漢書·宣帝紀》中“羌虜降服”,巴金《長生塔》中“鄰國降服”均為此義。近義詞包括“屈服”“折服”,反義詞為“反抗”。

  2. 制服、馴服
    強調通過力量或手段使對方服從。如例句“降服猛獸”,體現對事物的掌控能力。

二、讀作 jiàng fú 時

  1. 脫去上服以示謝罪
    古代禮儀中,通過脫去外衣表達歉意或認錯。如《左傳·昭公十三年》記載大臣因失職“降服而對”。

  2. 穿素服表哀悼
    古代君主遇災禍或他國滅亡時,穿素服以示哀矜。如《左傳·文公四年》中秦伯為江國滅亡“降服”。

  3. 喪服降等制度
    舊時宗法制度下,因過繼等原因需降低喪服等級。例如出繼子女為本生父母服喪時,從三年喪期降為一年。


補充說明
該詞需結合語境區分讀音及含義。現代漢語中“xiáng fú”更常用,而“jiàng fú”多用于古籍或特定禮儀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降服的意思

降服(xiáng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指人或勢力被迫承認對方的優勢,而屈服于其統治或控制之下。這種屈服可能是由于被征服者感到無力或無法抵抗對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降服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中,部首“⺮”稱為竹部,作為上部部首,表示與竹相關的字義。部首“⺵”稱為廠部,作為下部部首,表示與山相關的字義。降服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與繁體

降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簡化字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經過了漢字簡化的改革,将原本的“⺮”改為了“⺶”,同時加以簡化,形成了現代标準的降服字形。

在繁體字中,降服保持其古代的字形,“⺮”和“⺵”與簡化字相同,但額外保留了一橫以及更多的細節部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降服的構字規則與現代略有不同。原始的降服字形中,“⺮”表示竹,用來表達指引、支撐等意思,“⺵”表示村落旁的山,用來表達對人或事物的依托和垂靠。

例句

1. 他經過了長時間的壓力和掙紮後,終于願意降服于自己的錯誤。

2. 那個國家最終由于無法抵抗敵國的入侵而降服。

3. 善于溝通是降服困難的關鍵。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戰勝、壓服、馴服、屈服

近義詞:服從、順從、征服、制服

反義詞:反抗、抵抗、拒絕、反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