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考查。《墨子·尚同下》:“然胡不審稽古之治(始)為政之説乎!” 宋 章穎 《<雲谷雜記>序》:“研覈事情之隱賾而握其機,審稽利害之源委而求其實。”
“審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ěn jī(注音:ㄕㄣˇ ㄐㄧ),意為詳細考查。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審稽”指對事物進行深入、周密的考察或審查,強調細緻性和全面性。例如《墨子·尚同下》中提到:“然胡不審稽古之治(始)為政之説乎!”,意為通過詳細考查古代治理方法以指導為政之道。
用法與出處
近義詞與擴展
總結來看,“審稽”強調通過細緻分析探求真相,常見于曆史、學術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墨子》或宋代相關文獻。
《審稽》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意思是對某一件事情進行仔細、詳盡地調查核實、審查稽查。
《審稽》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禾”,其中“宀”指的是“宅心”,“禾”則是指的“禾谷”。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它的總筆畫數為21。
《審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武力守備,以審稽耳目。”這裡“審稽”指的是對事物進行審理和核查的工作。
在繁體字中,《審稽》一詞簡體的寫法保留不變,即“審積”。
在古時候,審稽的寫法稍有不同,将“宀”改為“冖”,“禾”改為“禾點”。其寫法為“冖⺾禾點”,總筆畫數同樣為21。
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使用《審稽》這個詞來表達對某種情況進行詳盡、仔細調查核實的意思。例如:“在發表聲明前,我們需要對該事件進行詳細的審稽。”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在發布聲明之前,先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和核實。
組詞:審查、審理、審視、稽查。
近義詞:查究、詳查、核實。
反義詞:放任、疏忽、爛攤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