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下達的文書。 明 張居正 《請酌定朝講日期疏》:“臣等未敢擅便,謹拟傳帖上進,伏乞聖明裁覽,發下禮部遵行。”
(2).指下達文書。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三章第四節:“他們燒毀惡霸地主的房屋,豎立革命大都督旗幟,傳帖聚衆,地主豪紳紛紛逃竄。”
傳帖(chuán tiě)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釋義如下:
指古代或近代用于傳遞通知、召集信息的簡易文書,常見于民間組織或臨時事務。
特征與用途:
例句:
“村民憑傳帖聯絡,鳴鑼聚衆抗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版)第1580頁,商務印書館,1989年。
指醫生開具的藥方在患者間相互傳抄使用的現象。
背景與影響: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第211頁“方劑傳播”條目。
注: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專業領域。
“傳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名詞含義:指下達的文書
即古代用于傳達政令、通知等内容的官方文件。例如:
明·張居正在《請酌定朝講日期疏》中提到“謹拟傳帖上進”,表明傳帖作為正式文書的功能。
動詞含義:指下達文書的行為
表示通過傳帖這一形式發布或傳遞指令。例如: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描述起義者“傳帖聚衆”,體現傳帖作為行動指令的用途。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代多用于官方場景,近現代則擴展至社會活動或文學表達。
榜舟抱着舊皇曆卑隱镔刀不徹頭蒼颢草鄙柴羸撐裡揣歪楚田辭窮摧絕大馬爵丁則蠹役風散分數線氛焰格殺弗論過動哈巴狗豪競宏指懷執還飇或者說奸為檢着蠒紙驕姿架屋疊床錦鱗矜縱箕帚伉俪榮諧遴汰馬爵迷倦南平獠攀號诮石清忠淇衞七衆姌姌三點水深妙石地衰乏水楔不通四傑驷之過蠙逃免貼合廷魁擿植索塗薍子蓊蓊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