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栢舟節”。舊時謂夫死不嫁的節操。 明 歸有光 《陸母缪孺人壽序》:“餘聞 繆孺人 遭家多難,盛年寡居,著栢舟之節,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水莽草》:“妻不能守柏舟節,半年改醮去。”參見“ 柏舟 ”。
“柏舟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古代婦女的貞節觀念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柏舟節”讀作bǎi zhōu jié,指婦女在丈夫去世後守節不嫁的操守。該詞源自《詩經·鄘風·柏舟》中“共姜自誓”的故事:衛世子共伯早逝,其妻共姜拒絕父母逼婚,作詩明志,堅守節操。
文學出處
典故最早見于《詩經》,後成為封建禮教中“夫死不嫁”的象征。例如:
文化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婦女貞節的道德要求,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價值觀,現代已逐漸淡化。
需注意,“柏舟節”與另一解釋“比喻人才出衆”(如)存在差異,但後者權威性較低且未被廣泛認可,建議以主流含義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柏舟節》是一個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慶祝,人們會劃着柏木舟,在湖上放光彩和煙花。
《柏舟節》由“木”、“舟”、“節”三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
《柏舟節》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古代傳統,它承載着寓意和文化價值。
《柏舟節》是《柏舟節》的繁體寫法。
根據古時的漢字書寫規範,《柏舟節》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書寫,但我們可以用如今的寫法理解它。
在柏舟節的那天,我們一家人一起去湖邊劃船。
柏木、舟艇、節日慶祝
光彩奪目的舟節、湖上放光彩和煙花的節日
無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再次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