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柏舟節的意思、柏舟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柏舟節的解釋

亦作“栢舟節”。舊時謂夫死不嫁的節操。 明 歸有光 《陸母缪孺人壽序》:“餘聞 繆孺人 遭家多難,盛年寡居,著栢舟之節,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水莽草》:“妻不能守柏舟節,半年改醮去。”參見“ 柏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柏舟節"是中國古代文獻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意涵的典故,其核心意義源自《詩經·邶風·柏舟》篇。該典故承載着三重文化内涵:

一、節操堅守的象征 源自《詩經》對"柏舟"意象的塑造:"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詩句通過柏木舟在激流中獨行的意象,喻指士人在濁世中保持高潔品格的精神追求。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毛詩箋注》中闡釋此為"君子于亂世不改其節度"的寫照。

二、貞烈觀念的演化 漢代《列女傳》将"柏舟"典故與衛寡夫人拒絕再嫁的事迹結合,賦予其貞節象征意義。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進一步強化這種解讀,使其成為封建社會表彰婦女守節的重要文化符號。

三、文學傳統的嬗變 明清時期,該意象在文學創作中衍生出新的維度。王夫之《詩廣傳》指出:"柏舟之節,非獨婦人之貞,亦士人之砥也。"近代聞一多在《詩經通義》中則強調其原始文本中的抗争精神,認為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自白"。

該典故的語義演變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倫理與文學意象的交互影響。從先秦的比興手法到漢代的經學闡釋,再到宋明理學的新解,不同時代的解讀構建出多維度的文化認知體系。

主要參考資料: 《詩經》原文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鄭玄《毛詩箋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聞一多《詩經通義》收錄于《聞一多全集》

網絡擴展解釋

“柏舟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古代婦女的貞節觀念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柏舟節”讀作bǎi zhōu jié,指婦女在丈夫去世後守節不嫁的操守。該詞源自《詩經·鄘風·柏舟》中“共姜自誓”的故事:衛世子共伯早逝,其妻共姜拒絕父母逼婚,作詩明志,堅守節操。

二、出處與典故

  1. 文學出處
    典故最早見于《詩經》,後成為封建禮教中“夫死不嫁”的象征。例如:

    • 明代歸有光《陸母缪孺人壽序》提到“盛年寡居,著栢舟之節”;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水莽草》中亦有“妻不能守柏舟節”的表述。
  2. 文化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婦女貞節的道德要求,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價值觀,現代已逐漸淡化。

三、用法與相關表達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柏舟節”與另一解釋“比喻人才出衆”(如)存在差異,但後者權威性較低且未被廣泛認可,建議以主流含義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八擡大轎襞褶蠶禁車鈎成憲穿穴踰牆搭搭撒撒道籙倒弄道慰彫畫頂個頂冠束帶頓息封樁庫隔界公卿官憲閨蜜洪休皇荂渙衍惑突護套交經驕扇金銮揫聚就虛避實巨無霸康瓠孔猷愣眼巴睜量給粱肉遼巢钌甃聾喑鹿隱忙銀磨子佩馬飄落锵湧傔卒筌箵人精榮忝桑蛾三燕慴怖生魂神沈茂世膠霜辔水老鼠圖功溫差電偶系絆協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