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節。《新唐書·柳宗元傳贊》:“ 王叔文 沾沾小人,竊天下柄…… 宗元 等撓節從之。” 宋 陸遊 《書志》詩:“ 袁安 卧空廬,亦度風雪夕。如何慕溫飽,撓節不自惜。”
“撓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多與“屈從”或“違背原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屈節、屈從他人
指在壓力或利益面前放棄原則,屈從他人意志。例如《新唐書·柳宗元傳贊》中提到“宗元等撓節從之”,即柳宗元等人屈從于王叔文的權勢。
違背約定或諾言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破壞約定”,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部分詞典(如)将“撓節”解釋為“違背諾言”,但古籍中更強調“屈從”含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文,優先參考“屈節”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陸遊詩集》等原文,或對比更多權威詞典。
撓節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用指甲或尖銳物品輕輕地刮搔皮膚,以消除癢感或産生舒適的感覺。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感到癢時,用手指或其他工具輕輕地刮搔身體的動作。
撓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扌”和“節”兩個部首,其中“扌”表示手的意思,而“節”表示身體的一個部分或節拍。根據這個拆分,我們可以推斷撓節這個動作是用手指甲或其他物品在身體某個部位上輕輕刮搔。
撓節兩個字共有14個筆畫,其中“撓”字有6個筆畫("才" + "才" + "丨" + "蔔" + "一" + "丨"),而“節”字有8個筆畫("亠" + "文" + "立" + "钅" + "亠" + "亠" + "丨" + "廠")。
撓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通,沒有明确的曆史淵源。它是以現代的形式創造的,沒有太多古代典籍中的記載或使用。在繁體字中,“撓”和“節”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發音是一樣的。
由于撓節這個詞的起源并不古老,所以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特别的記載。因此,我們無法得知在古代漢字中撓節是如何寫的。這個詞的形成主要是根據現代世俗的使用和需要,而非傳統文化的影響。
1. 我癢得不行了,隻能不停地撓節。
2. 那個小孩一邊玩一邊撓節,似乎非常開心。
3. 病人在床上癢得坐立不安,護士隻好幫他撓節。
4. 他被蚊子叮咬了好幾個小時,不得不用指甲撓節。
組詞:撓癢、撓癢。
近義詞:抓癢(也指用手指抓搔身體癢處)。
反義詞:舒緩(指緩解痛苦或不適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