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文告。 清 唐甄 《潛書·權實》:“文示之不信於民也久矣。”
"文示"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語素解析 "文"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有多重釋義,此處取"文字;文章"之意(商務印書館,2016,p.1373)。"示"在《說文解字》中解作"天垂象,見吉兇",後引申為"告知;展示"(許慎,中華書局,1963,p.7)。二者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用文字展示"。
二、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明清公文體系,《明清檔案術語彙釋》記載:"文示特指官府以正式文書形式下達的公示文件,多用于政令傳達或案件公示"(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文物出版社,1995,p.89)。如清代《刑案彙覽》載有"具文示衆"的司法程式,指将判決文書公示于衆。
三、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文實踐中,"文示"可作為"文字告示"的簡寫形式使用。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該詞多出現于仿古語境或特定專業領域,如戲曲台詞、曆史小說等文學創作場景(國家語委語料庫,2020)。
四、同源辨析 需注意與"告示""榜文"等近義詞的區别:"告示"強調告知功能,"榜文"特指張榜公布的文書,而"文示"更側重文書載體的正式性。此辨析參照《古代公文詞彙考釋》的語義場分析(王繼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p.112)。
“文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文示”指正式的書面通告或公告,即“文告”。清代唐甄在《潛書·權實》中提到“文示之不信於民也久矣”,說明這類公告在古代已存在公信力問題。
字義拆解
語境特征 多用于古代官方場景,如政策頒布、軍事告谕等,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公告”“通告”等詞替代。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僅在特定領域(如古籍研究、曆史文獻分析)出現,提到其作為技術文檔術語的延伸用法,但屬于專業領域特殊表達。
若需深入探究該詞的曆史演變,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
阿谀苟合擺供悲端悲撓賓語避慎漕引撤調穿中記春妍道境定海三總兵盹睡分區負學概述告密關隘顧左右而言他豪市黃浦江嬌媠澆濕積冷金神錦繡心腸誇嫚連三接四厘捐路德陸落魯中叟木香瘧寒内府磐萦淺瞀潛替青海馬起早摸黑取會曲頭賞觌生發未燥收引私诃條國死貨遂官泰始田垟統一突馳推藉萎靃渥味現代人小識狎恰邪逆諧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