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te bitterly; abhor; detest] 極端厭惡和痛恨。也作“深惡痛疾”
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
揭開了“以華制華”的黑幕,他們竟有如此的深惡痛絕。——魯迅《“以夷制夷”》
極其厭惡、痛恨。語出《孟子·盡心下》“斯可謂之鄉願矣” 宋 朱熹 集注:“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絶之也。”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子路篇一》:“蓋 靈公 之於其子,非真有深惡痛絶之心,受制於悍妻而不能不逐之耳。” ********* 《關于儒、道、土匪》:“所以儒家之反對道家,隻是口頭的,表面的,不像他對于 墨 家那樣的真正的深惡痛絕。”亦作“ 深惡痛疾 ”、“ 深惡痛嫉 ”。 朱自清 《曆史在戰鬥中》:“從諷刺的深惡痛疾到玩世的無可無不可,本隻相去一間。” 魯迅 《僞自由書·“以夷制夷”》:“揭開了‘以 華 制 華 ’的黑幕,他們竟有如此的深惡痛嫉,莫非真是太傷了此輩的心麼?”
“深惡痛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分解如下:
1. 詞義解析
“深”表示程度極深,“惡”指厭惡,“痛”強調痛恨,“絕”意為徹底。四字連用,形容對某人或某事極度厭惡、憎恨到極點,情感強度遠超一般反感。
2.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如:“民衆對網絡詐騙深惡痛絕”(謂語)、“這種深惡痛絕的情緒需要疏導”(定語)。使用時需搭配具體對象,常見于批判性語境。
3. 近義與反義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表達對違反道德、法律或公序良俗行為的強烈否定,如貪污腐敗、造假行為、暴力犯罪等。例:“他對形式主義的官僚作風深惡痛絕。”
5. 情感層次
該成語包含雙重遞進:
注意: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正式性,日常口語中可用“特别讨厭”“恨透了”等替代,但情感強度較弱。
《深惡痛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厭惡、非常憎惡。
《深惡痛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深(水部,4畫)
惡(心部,8畫)
痛(疒部,12畫)
絕(纟部,11畫)
《深惡痛絕》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一》中。成語形容對某種行為或事物的憎惡程度達到了極點。
《深惡痛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深惡痛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每個字的構造和現在的有所不同:
深:泗字旁下面是三個水字旁合并而成。
惡:心字旁下面是五個匕字旁合并而成。
痛:疒字旁下面是五個軍字旁合并而成。
絕:組成「絕」字是由「纟」旁上面是「色」字旁、下面是「非」字旁所組成。
他對那種欺騙行為深惡痛絕。
深仇大恨、痛心疾首、恨之入骨
憎惡、痛恨、厭惡
喜愛、善意、喜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