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敗走,敗逃。 明 高啟 《卞将軍墓》詩:“虎旅方敗奔,六宮竟誰守?”
“敗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i bēn,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指敗走、敗逃,多用于描述在戰争或沖突中因失敗而匆忙逃離的情景。
明代詩人高啟在《卞将軍墓》中寫道:“虎旅方敗奔,六宮竟誰守?” 此句通過“敗奔”生動刻畫了軍隊潰逃、宮廷失守的場景。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言或特定語境中。如需近義詞,可參考“潰逃”“敗走”;反義詞則為“凱旋”“勝利”。
詞語解釋:
《敗奔》指逃亡,奔逃失敗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敗奔》的部首是“貝”和“足”,總共有12畫。
來源:
《敗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敗亡的軍隊或個人在戰場上逃命時就可以用到“敗奔”這個詞,形容逃亡的情景。
繁體:
《敗奔》的繁體字為「敗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走」和「足」字是相通的,所以商周時期的金文中,經常使用「奔」字的上半部分作為一個寫法。因此,古時候寫「敗奔」時也可以寫作「敗走」。
例句:
1. 敵軍打響第一聲炮,我軍立刻潰敗,狼狽地敗奔而逃。
2. 隨着警報聲響起,人群紛紛扔下手頭的東西,争先恐後地敗奔向安全地帶。
組詞:
1. 落敗:指被打敗,失去勝利。
2. 逃跑:指迅速離開現場,用于形容驚慌無措地逃離。
3. 匆忙:指匆促、倉促。
4. 倉皇:指慌亂無措,倉促奔逃。
近義詞:
1. 潰散:指潰散,散亂逃跑。
2. 潰退:指失敗後強行撤退,倉促離開。
反義詞:
1. 勝利:指取得成功,戰勝對手。
2. 穩步:指步履穩定,沒有被外界幹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