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的意思、南普陀寺的详细解释
南普陀寺的解释
在 福建 厦门市 五老山 下。始建于 唐 代,初名 普照寺 , 清 康熙 年间,靖海将军 施琅 重建,改名 南普陀 ,自是成为 闽南 佛教胜地。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今夜周围是这么寂静,屋后面的山脚下腾起野烧的微光; 南普陀寺 还在做牵丝傀儡戏,时时传来锣鼓声,每一间隔中,就更加显得寂静。”
词语分解
- 南的解释 南 á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姓。 北 南 ā 〔南无( 北?)〕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
- 寺的解释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刵 )。 * 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 部首:寸; 笔顺编
网络扩展解释
南普陀寺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五老峰下的一座佛教寺庙,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以下从多个方面综合解释其含义:
1.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 位置:南普陀寺背依五老峰,面临碧澄海港,毗邻厦门大学,环境清幽,风景秀丽。
- 名称: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清代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后更名为“南普陀寺”,因供奉观世音菩萨且位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以南而得名。
2.历史沿革
- 唐代至清代:始建于唐末,原名“泗洲院”或“普照寺”,宋治平年间改称“普照院”,明初一度荒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主持重建,奠定今日规模。
- 近代发展:历经战乱与修复,现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3.建筑特色
- 布局与结构:寺庙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等,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融合中国古典建筑与禅宗特色。
- 艺术价值:寺内佛像庄严,壁画和雕刻工艺精湛,体现了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
4.文化地位
- 佛教地位:作为闽南佛教重要道场,南普陀寺是东南沿海佛教圣地之一,香火鼎盛,吸引大量信众和游客。
- 文化影响:寺内保存众多古建筑与文物,承载千年佛教文化,鲁迅在《坟·写在<坟>后面》中曾提及该寺,凸显其文化影响力。
5.旅游与游客体验
- 自然与人文结合:寺庙依山傍海,融合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被列为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适合观光、朝拜和禅修。
- 活动与体验:游客可参与佛教法会、欣赏石刻楹联,感受禅意氛围。
南普陀寺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历史、艺术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体现了闽南地区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是指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上的一座佛教寺庙。南普陀寺以其优美的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南(部首:ㄡ,笔画:7) - 一个由“卜”字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方向南
普(部首:日,笔画:8) - 一个由“日”字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白天的光亮
陀(部首:阝,笔画:11) - 一个由“阜”字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山丘的形状
来源:南普陀寺寺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佛教《法华经》中的描述。据传佛陀曾在该寺施讲《法华经》,因此寺名被命名为“普陀”,意为佛法的普及。
繁体:
南普陀寺(繁体)
古时候汉字写法:
南普陀寺(古汉字写法)
例句:
1. 我们计划下个月去参观南普陀寺。
2. 在南普陀寺的寺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组词:寺庙、佛教、浙江、舟山、名山
近义词:普陀山、观音山、普陀寺庙
反义词:北普陀寺、东普陀寺、西普陀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