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九功各順其理,皆有次序。泛指德政。《書·大禹谟》:“九功惟敍,九敍惟歌。” 孔 傳:“言六府三事之功有次敍,皆可歌樂,乃德政之緻。” 宋 周必大 《謝賜曆日表》:“九敍惟歌,使鹹知於帝力。” 太平天囯 黃際世 《建天京于金陵論》:“臣等識闇觀天,情深愛日,對高天之祝,敬頌三多;效 啟 辨之歌,勿忘九敍。”參見“ 九功 ”。
“九叙”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個政治概念,源自《尚書·大禹谟》,指通過合理治理使社會各項事務有序運行,最終達到德政的境界。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本義指“九功各順其理,皆有次序”。“九功”即《尚書》中提到的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涵蓋民生、經濟、道德等治理領域。“九叙”強調将這些事務安排得井然有序,體現統治者的德政。
曆史淵源
源自大禹治水後向舜帝提出的治國策略:“九功惟敍,九敍惟歌”,意為若能妥善處理九功,百姓會歌頌其功績(《書·大禹谟》)。禹因這一理念被贊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成為後世推崇的治國典範。
引申意義
後世将“九叙”引申為泛指理想的政治秩序,例如宋代周必大在奏表中用“九敍惟歌”稱頌帝王功績,太平天國時期黃際世也借該詞表達對政權的期許。它既包含具體治理措施,也體現儒家“以德治國”的思想核心。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對德政的贊美或政治理想的表達,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引用中。
《九叙》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指對某事物或某種情況進行詳細的描述或闡述。
九叙的拆分部首是“言”和“亻”,其中“言”是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亻”是人偏旁,表示人類。
九叙的總筆畫數為19畫。
《九叙》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這篇古代文獻中。它指的是通過九個叙述,即詳細闡述或描述,來表達對某個事物或情況的理解。
《九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九敘」。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存在一些變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九叙的古代寫法中,一般使用甲骨文或金文來表示。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 他用了九叙的方式,詳細闡述了這個問題的各個方面。
2. 這篇文章通過九叙,拆解了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3. 你能用九叙的方法,将這個複雜的理論解釋清楚嗎?
九叙并不常用于組詞,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進行延伸使用。
例:九叙法、九叙思維
詳叙、說穿、言之詳細
扼要、簡略、概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