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指小飛鼠。古與鼯鼠不分。 唐 陸龜蒙 皮日休 等《藥名聯句》:“鸓鼠啼書戶,蝸牛上硯臺。”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鸓鼠》:“此物肉翅連尾,飛不能上,易至礧墜,故謂之鸓。俗謂癡物為鸓,義取乎此。亦名鼯鼠。”
鸓鼠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異獸,其名稱由「鸓」(音lěi)與「鼠」組合而成,原指形态似鼠而能飛的生物。據《山海經·中山經》記載:「霍山有獸,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鸓鼠,見則其國多疫。」 此獸被描述為身形似狸,尾部白色且有鬃毛,古人認為其出現預示瘟疫流行。
在《爾雅·釋獸》中,鸓鼠被歸為「寓屬」,指代栖息于樹木間的鼠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獸部》則提到:「鸓鼠能飛,生山林中,狀如蝙蝠。」 現代學者考證認為,鸓鼠可能指代鼯鼠科動物,這類生物擁有飛膜,可在林間滑翔,符合古籍中「能飛」的特征。
“鸓鼠”可能為“鼺鼠”的筆誤或異寫形式。以下是關于鼺鼠的詳細解釋:
鼺鼠是鼯鼠科動物棕鼯鼠的全體,屬于傳統中藥材。古文獻中又稱“耳鼠”“鼯鼠”“夷由”。
建議核對具體文獻中的寫法,若指中藥材應使用“鼺鼠”,若為神話生物則對應“磎鼠”。如需完整文獻出處可查看相關網頁來源。
拔地暴跌璧陰倡酬長談常途獑猢摧萃淬練杜門絶客遁世度恕反國該曉過家夥浩鬧懷質抱真豲豬火警呼頭僭元矯情鎮物浃浴讦奪羁客郎官鲙涼白開靈節鹿角羅漢鹵舄爐竈麥琪淋每句韻南正内記室女嬖彯撆貧忙奇俊青銅鏡碕仄蜷跽驅爵日昃宂率儒林上言勝敗兵家之常神區獸迹熟背竦身夙誠同邦望秋違悖無慧硝雲彈雨西鄰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