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放書畫的箱子。亦指書畫。 宋 梅堯臣 《答宋學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詩:“重贈吾赧不敢拒,且置縑箱何所為。” 宋 梅堯臣 《雷逸老以仿古石鼓文見遺因呈祭酒吳公》詩:“老向太學鬢已蒼, 樂子 好古親縑箱。”
“缣箱”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字面含義
根據、、,“缣”指細密的絹帛,“箱”為存放物品的容器,因此“缣箱”字面指存放書畫的絹制箱子。例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且置縑箱何所為”,即以“缣箱”代指書畫藏品,體現古代文人雅士對書畫的珍視。
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缣箱”常被借代指書畫本身。如梅堯臣另一首詩“樂子好古親縑箱”,此處“缣箱”不僅指容器,更引申為書畫藝術或文化傳承的象征()。
争議性解釋
提到“缣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形容“心思缜密、計劃周詳”,但該說法未在其他權威來源中佐證,且與“缣”的材質屬性關聯較弱,可能為誤引或混淆其他典故。
主流解釋中,“缣箱”更傾向指書畫容器或書畫本身,多見于宋代詩詞;而作為成語的典故說法存疑,建議以具體文獻上下文為準。
《缣箱》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種存放衣物的箱子。
《缣箱》的部首是“纟”(纟是“細絲”旁)和“匚”(匚是“匣子”旁),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缣箱》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文學作品,最早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夕》詩:“卷纡匣礎孤夢想,缣缃丸砧遠憶家。”其中“缣缃”就是指絲綢的顔色,而“匣”指的是箱子。因此,很可能就是由此而來。
《缣箱》的繁體字為「縑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缣箱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經過考究,我們可以确認在《康熙字典》中收錄的寫法為「縑箱」。
1. 她打開缣箱,取出了一件精美的綢緞衣裳。
2. 他小心翼翼地把寶貴的文物放進了缣箱,以免受到損壞。
3. 這個古董缣箱保存得非常完好,展示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缣帛、缣綢、缣絲、箱子、收納
近義詞:匣子、箱子、櫃子
反義詞:放蕩、散漫、散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