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三國 魏文帝 曹丕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 文皇 誄末,旨言自陳,其乖甚矣。”
(2).指 唐 太宗 李世民 。因 太宗 谥 文武大聖皇帝 故稱。 唐 羅隱 《聞大駕巡幸》詩:“靜思貴族謀身易,危覺 文皇 創業難。”《宋史·寇準傳》:“上由是嘉之曰:朕得 寇準 ,猶 文皇 之得 魏徵 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昔 虬髯客 志在天下,一旦見 文皇 ,自慚不逮,甘心遜避。”
“文皇”是一個曆史稱謂,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三國魏文帝曹丕
曹丕是曹操之子,三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谥號“文帝”。其文學成就突出,代表作《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文皇誄末”,即指曹丕的诔文。
指唐太宗李世民
因李世民谥號為“文武大聖皇帝”,後世常以“文皇”代稱。例如:
補充說明:
該詞本義源于谥號中的“文”字,既體現帝王文治功績(如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也用于贊譽文學造詣(如曹丕的文學貢獻)。需注意具體語境區分所指人物。
《文皇》這個詞意指有着卓越文化造詣的帝王。文指文化,皇指帝王,将兩者合稱,意味着一個統治者具有卓越的文化素養和權力地位。
《文皇》的拆分部首為文字和皇,其中文字作為意義部分,《文皇》的字形結構屬于左右結構,左邊的文字部分擁有4畫,右邊的皇部分擁有9畫。
《文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國,帝王是全國人民的典範,統治者們除了擁有政治權力外,也非常注重文化造詣的培養。所以,具備卓越文化素養的統治者被稱為《文皇》。
《文皇》的繁體字形為「文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文皇》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文”字的寫法為「」,其結構類似于現代漢字中的「文」字,而“皇”字的寫法為「」,字形更為繁瑣。
1. 唐太宗李世民是曆史上的一位《文皇》,他不僅善于文學,也推行了一系列對國家發展有益的政策。
2. 這位君主被譽為《文皇》,因為他為國家的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
1. 文化:指民族、地區或群體在長時間的發展中所形成的精神風貌、思想觀念、道德規範、藝術傳統、社會習俗等的總和。
2. 皇帝:指君主專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1. 文武雙全:指一個人在文化和武力方面都非常出衆。
2. 文明統治者:指具備卓越文化素養并且以文明方式統治國家的統治者。
野蠻統治者:指以暴力、殘忍等野蠻方式統治國家的統治者,與《文皇》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