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勾結;依附。《書·盤庚下》:“爾無共怒,協比讒言予一人。” 孔 傳:“汝勿共怒我,合比兇人而妄言。” 陸德明 釋文:“比,毗志反。”《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而宦官 黃皓 等弄權於内,右大将軍 閻宇 與 皓 協比。”《舊唐書·李渤張仲方等傳論》:“ 南紀 ( 李漢 )有良史才,足以自立,而協比權幸,颠沛終身。”《續資治通鑒·宋真宗乾興元年》:“ 丁謂 與 雷允恭 協比專恣,内挾太後,同列無如之何。”
(2).謂與人和睦、融洽。《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雲。’” 楊伯峻 注:“《詩·小雅·正月》句。‘協比’今《詩》作‘洽比’,義同。比,去聲,協比,協和親附也。”
(3).調和,使和諧。《史記·樂書論》:“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4).猶言比方,比拟。
“協比”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不正當的聯合或依附他人謀求私利。
例句:
表示人際關系和諧或群體協作的狀态。
例句:
多用于描述通過調整達到平衡或統一。
例句:
指用類比的方式說明事物。
例句: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左傳》等文獻來源。
《協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和平、合作、互助、協助”。
根據《康熙字典》,《協》這個字的部首是“十”(shí),其餘的部首是“卄”(nǐ)。
《協》的總筆畫數為8個。
《協》最早出現在古代篆書中,是由兩個部首組合而成。這個字在現代漢字中保持了相對一緻的形态,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不同朝代的《字書》和字典中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寫法。然而,《協》字的基本形态相對穩定,沒有大的變動。
1. 各方應協比共同應對環境挑戰。
2. 團隊合作是達成目标的重要協比。
3. 大家一起努力,協比完成任務。
協同、協助、協作、協定、協商、協議、協作等。
和諧、合作、協同、互助。
對立、沖突、對抗、不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