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芰荷。《漢書·揚雄傳上》:“衿芰茄之緑衣兮,被夫容之朱裳。” 顔師古 注:“茄亦荷字也。”參見“ 芰荷 ”。
“芰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解釋綜合分析:
本義解析
根據《漢書·揚雄傳上》中的記載:“衿芰茄之綠衣兮,被夫容之朱裳。”顔師古注釋為“茄亦荷字也”,即“茄”通“荷”。因此,“芰茄”實為“芰荷”,指菱角(芰)與荷花(荷),兩者均為水生植物,常用于形容高潔的意象。
比喻引申義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提到,“芰茄”可比喻言辭或文筆簡練精要,類似于“以小見大”的表達方式。這一用法可能是從本義中衍生出的抽象含義,但需注意古籍中未見此類引申的直接例證。
常見誤讀
因“茄”在現代漢語中多指“茄子”,易被誤解為某種蔬菜。但結合古代文獻,“芰茄”與植物茄子無關,而是“芰荷”的通假寫法。
該詞本義為水生植物菱與荷,用于文學描寫;現代引申義為簡練表達,但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參考《漢書》原文及權威注解(如漢典)以準确理解。
《芰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指一種植物。它屬于《新華字典》中的字,常用于文學作品中來形容和修飾花草樹木的特征。
《芰茄》這個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是植物部首,而“艹”是草木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七畫。
《芰茄》一詞源于漢代,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由“⺾”和“艹”兩個部首組成,形狀與花朵相似。
在繁體字中,芰茄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由“⺾”和“艹”組成。
據古籍記載,古代芰茄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體,但主要由“⺾”和“艹”兩個部首構成。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芰茄》這個詞的使用情景:
1. 院子裡開滿了鮮豔的芰茄花。
2. 這篇詩中描繪了一幅芰茄繁花似錦的景象。
與《芰茄》相關的組詞如下:
1. 芰荷:指一種水生植物。
2. 東芰: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葶苈。
與《芰茄》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山茄:指一種生長在山區的花草。
2. 草芰:指花果香氣濃郁的野生植物。
與《芰茄》意思相反的詞彙為:
1. 荒蕪:形容沒有生機,荒涼的狀态。
2. 喪失:指失去某種特征或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