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尖刻。《管子·小匡》:“ 公子開方 為人巧轉而兌利,請使遊於 衛 以結交焉。”
“兌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在古籍文獻中,“兌利”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言辭尖刻。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通過兌換行為獲取利益,即“兌”指兌換,“利”指利益。不過這一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屬于現代語境下的延伸或誤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等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兌利》可理解為“兌現利益”或“獲得利益”。它是一個名詞,表示在交易、合作或協議中,通過一方履行其承諾并獲得利益的行為。
《兌利》的部首是“兒”,它由四個筆畫組成。
“兌利”一詞來源于古漢語,傳承至今。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兌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兌利》的古漢字寫法為:“兊利”。這種寫法在曆史上常被使用,以代表“兌換”或“獲得利益”的意思。
1. 我們應該兌利實現我們的承諾。
2. 這份合作協議能夠使雙方獲得兌利。
- 兌換:指将一種貨币或商品換成另一種貨币或商品的行為。
- 利益:表示個人或集體通過某種行為或情況所得到的好處。
- 獲益:指在某種活動或交易中得到的好處或利益。
- 獲利:表示通過某種行為、投資或交易獲得盈利。
- 得益:意味着通過一種努力或經曆獲得好處或成果。
- 損失:意味着在交易、合作或協議中承擔了一定的損失或遭受了負面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