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爟烽的意思、爟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爟烽的解釋

報警的烽火。亦指戰事。 南朝 陳 徐陵 《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朝披羽檄,夜照爟烽。”《陳書·宣帝紀》:“爟烽未息,役賦兼勞。” 北周 庾信 《陝西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爟烽并照,象馬單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爟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烽火報警或與戰事相關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 爟(guàn):本義為“生火”,後引申指“烽火”。
    • 烽(fēng):即烽火,古代用于邊境傳遞軍情的信號裝置。
      組合後,“爟烽”指報警的烽火,也可代指戰事。
  2. 文獻用例

    • 南朝陳徐陵《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朝披羽檄,夜照爟烽。”
      (描述緊急軍情下晝夜傳遞烽火的情景)
    • 《陳書·宣帝紀》:“爟烽未息,役賦兼勞。”
      (指戰事未平,百姓勞役繁重)
  3. 相關詞彙

    • 燋烽:與“爟烽”同義,如宋代洪適《隸續·晉右軍将軍鄭烈碑》中提及“燋烽之警”。
    • 烽燧: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燧),夜間舉火(烽)。

使用場景

多出現于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史書、碑文中,常見于描述邊境戰事或緊急軍情的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陳書》《隸續》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爟烽的意思

《爟烽》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射箭引起的戰火”,用來形容戰争的激烈和烽煙四起。

拆分部首和筆畫

《爟烽》由火字旁(火)和張字旁(弓)組成,火字旁是其部首,共有7個筆畫。

來源

《爟烽》一詞最早見于《詩經·文王之什·綿》:“彼爟烽矣!有威懷矣哉!民之瘼于窮哉?集于窮哉?”意為“那邊的戰火燒得很旺啊!有着威武的身姿啊!人民處于困苦之中啊?聚集在困苦之中啊?”

繁體

《爟烽》的繁體字為「爟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現代漢字的結構和形态與古代漢字相比有一定的變化。因此,雖然我們無法準确知道《爟烽》在古代是如何書寫的,但其意義和用法并無改變。

例句

1. 戰争爆發後,整個國家都陷入了爟烽之中。
2. 曆史上有許多英勇的将士,他們曾在爟烽中浴血奮戰。

組詞

爟烽之後、烽火戲諸侯、箭烽、烽火台、戰火、戰鬥

近義詞

戰火、兵戈、兵火

反義詞

和平、太平、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