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貢的意思、科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貢的解釋

(1).科舉制度中,府州縣舉薦人才進入國子監習業,謂之“科貢”。後亦泛指科舉。《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豈似科貢的人,一勾了帳。”《明史·選舉志一》:“祭酒 林瀚 以坐班人少,不敷撥歷,請開科貢。”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二》:“ 隋 唐 以降,科貢之勢重,而吏之選益輕矣。”

(2).指貢生。《明史·選舉志一》:“ 弘治 中, 南京 祭酒 章懋 言:‘ 洪 永 間,國子生以數千計,今在監科貢共止六百餘人,歲貢挨次而升,衰遲不振者十常八6*九。’”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科貢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科貢,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特指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貢生制度。它既是國家選拔人才進入國子監深造或直接授予官職的途徑,也是地方向中央輸送人才的重要機制。其核心含義在于“分科考試,貢舉人才”。

  1. 核心定義與制度性質

    • “科”指科舉考試的不同科目(如進士科、明經科等)或層級(如鄉試、會試、殿試)。
    • “貢”意為貢獻、薦舉,指地方(府、州、縣學)将經過選拔的優秀生員(秀才)貢獻給朝廷,進入更高學府(國子監)學習或候選官職。
    • 因此,“科貢”合稱,主要指地方學校(府州縣學)通過考選,将生員(秀才)貢入國子監讀書的制度,這些被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稱為“貢生”。它區别于由童生直接通過各級科舉考試(鄉試、會試、殿試)獲得功名的“正途”,是進入仕途的另一條重要途徑(稱為“貢途”)。
  2. 曆史背景與具體形式

    • 科貢制度是明清時期科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歲貢、選貢、恩貢、納貢(例貢)等具體形式緊密相連。
      • 歲貢:地方學校按年資(通常依據生員的食廪年深,即享受官府津貼的年限)依次貢入國子監的生員,是科貢中最常見的形式,故有時“科貢”狹義上即指歲貢。
      • 選貢:為彌補歲貢論資排輩可能遺漏年輕英才的不足,于歲貢之外,定期(如明弘治年間)由地方選拔“學行兼優、年富力強”的生員直接貢入國子監。
      • 恩貢:遇國家慶典或皇帝登基等特殊恩典之年,特許增加貢生名額,稱為恩貢。
      • 納貢/例貢:通過向官府捐納錢粟而獲得貢生資格,屬于非正途的雜流。
    • 科貢生員在國子監(中央最高學府)經過一定期限的學習和考核後,有資格參加吏部的铨選,被授予官職(通常為地方教職或低級佐貳官)。
  3. 制度功能與意義

    • 人才儲備與選拔:為國家官僚體系提供了穩定的後備人才來源,是科舉“正途”之外的重要補充。
    • 地方與中央的紐帶:體現了地方向中央輸送人才的義務和責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教育的控制。
    • 激勵地方教育:為地方生員提供了除參加科舉考試之外的晉升途徑,激勵其在地方學校努力學習。
    • 社會流動渠道:盡管地位通常低于進士甚至舉人,但貢生身份仍是底層士子改變社會地位、進入仕途的重要階梯之一。

總結來說,“科貢”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是指:中國古代(尤指明清兩代)由地方府、州、縣學通過考選(如歲貢、選貢、恩貢等方式),将生員貢獻至中央國子監讀書深造的制度,是科舉體系下選拔人才和補充官員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來源:

  1. 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或紙質版)“科貢”詞條釋義。
  2. 王炳照《中國科舉制度研究》中關于貢生制度的章節。
  3. 《明史·選舉志》中關于學校貢舉的相關記載。
  4. 《清史稿·選舉志》中關于國子監及貢監生的記載。
  5.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中對科貢制度及其功能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科貢”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科舉選拔機制
    指府、州、縣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推薦至國子監學習,作為官員儲備。這一制度在明清時期尤為常見,如《明史》記載國子監生員數量變化,反映科貢的實際運作。

  2. 泛指科舉或貢生身份
    後延伸為科舉制度的代稱,或特指通過科考獲得“貢生”資格的人(即地方官學推薦到國子監的優秀生員)。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三、補充說明

建議進一步查閱《明史》《退庵隨筆》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辭典以獲取更詳實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騃呐按殺擺渡謗毀秉統茶杯孱弱谶語捶床出捐刺促促音大呂雕采調下楯鼻功架歸款過酒裹簾海蝕毫箋和柔黃渲渲花虛祜休計绌方匮霁朗懇禱嗑睡老半天理發師禮奉銮旗買渡皿卷撓裂砰砰訇訇瞥面批書籤譜前期晴熏七十二地煞全城逡巡擾煩掃祭山謠少宮勝利霜點雙套飛車疏夢銅鏡反應通儒達識晚車完篇為所欲為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