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舉制度中,府州縣舉薦人才進入國子監習業,謂之“科貢”。後亦泛指科舉。《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豈似科貢的人,一勾了帳。”《明史·選舉志一》:“祭酒 林瀚 以坐班人少,不敷撥歷,請開科貢。”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二》:“ 隋 唐 以降,科貢之勢重,而吏之選益輕矣。”
(2).指貢生。《明史·選舉志一》:“ 弘治 中, 南京 祭酒 章懋 言:‘ 洪 永 間,國子生以數千計,今在監科貢共止六百餘人,歲貢挨次而升,衰遲不振者十常八6*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科貢漢語 快速查詢。
“科貢”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科舉選拔機制
指府、州、縣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推薦至國子監學習,作為官員儲備。這一制度在明清時期尤為常見,如《明史》記載國子監生員數量變化,反映科貢的實際運作。
泛指科舉或貢生身份
後延伸為科舉制度的代稱,或特指通過科考獲得“貢生”資格的人(即地方官學推薦到國子監的優秀生員)。
建議進一步查閱《明史》《退庵隨筆》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曆史辭典以獲取更詳實信息。
科貢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和曆史記載中。它指的是古代社會中各種貢品、賦稅、徭役以及與之相關的制度、程式和規定。科貢的意義有廣泛的延伸,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
科貢的拆分部首為“而”和“示”,其中“而”是部首,“示”是偏旁。根據《康熙字典》,科貢的總筆畫數為12。
科貢種的“科”部取自《說文解字》,表示政務的部分,而“貢”部則表示貢品、捐獻。科貢的繁體字為「科貢」。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科貢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的字體和書寫風格可能會使字形變化,但主要形态和結構保持一緻。
1. 古代帝王要求各地貢獻豐富的科貢,以顯示國家的繁榮和統治力。
2. 科貢制度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組詞:科舉、貢品、科學、貢獻。
近義詞:賦稅、徭役、捐獻。
反義詞:得益、收獲、享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