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吸收外來事物的長處為我所用。 魯迅 《且介亭雜文·拿來主義》:“我隻想鼓吹我們再吝啬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丁玲 《淺談“土”與“洋”》:“像 魯迅 先生曾說的,對外國好的,于我們有用的東西,采取拿來主義。”
“拿來主義”是魯迅在1934年發表的雜文《拿來主義》中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含義是批判性地吸收外來文化,有選擇地為我所用。以下是詳細解析:
魯迅的原意
魯迅主張在對待外來文化時,應“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強調主動選擇、批判吸收,反對盲目“送去”(如崇洋媚外)或全盤否定。例如,他批判當時國民政府出賣文化遺産的投降主義,也反對革命陣營内部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左”傾錯誤。
現代延伸含義
在當代語境中,“拿來主義”有時被用作貶義詞,指機械照搬他人成果,缺乏創新和獨立思考。例如直接複制他人觀點或方法而不加改進的行為。
批判性吸收
魯迅強調“占有、挑選”,即對外來事物需辨别優劣,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例如借鑒西方技術時需結合本國實際。
反對兩種極端
魯迅的“拿來主義”本質是辯證的文化态度,既非盲目排斥,也非全盤接受,而是強調自主選擇與創新。當代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區分其原意與衍生含義。
《拿來主義》是指拿來即用的主義,即不經過深入思考和判斷,直接拿來使用他人的觀點或方法。這種行為常常表明缺乏創新和獨立思考的态度。
《拿來主義》的拆分部首為手部首和又部首,總筆畫數為7畫。
《拿來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形容那些缺乏創新能力的人,拿來即用别人的成果。
《拿來主義》的繁體形式為「拿來主義」。
古時候《拿來主義》的寫法與現代字體稍有不同,字形較為繁瑣,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與現代一緻。
1. 他完全沒有思考自己的觀點,隻是純粹的《拿來主義》。
2. 在創新領域中,過度的《拿來主義》隻會讓人陷入思維的固化。
拿來、主義、思想、方法
套用、模仿、抄襲
創新、獨立思考、原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