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書稿 ”。
書藁(shū gǎo)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書”(書寫)與“藁”(同“稿”,草稿)組合而成,指書寫的手稿、草稿或未定稿的文獻。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手寫草稿
指作者親筆書寫的原始底稿,常見于古籍文獻或文人著作中。例如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中提及“詩文書藁,皆須手自編定”。
引用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Z].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未定稿的文獻
強調文本的未完成性,需進一步修改或謄抄。如《說文解字注》載:“藁者,禾稈也,引申為未定之文書”。
引用來源: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2013.
原指禾稈(《說文解字》:“稾,稈也”),後假借為“稿”,表示草率、未修飾的文本。
引用來源: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書”強調書寫行為,與“藁”結合後特指手寫而非印刷的原始文本。
“凡館閣所藏書藁,皆以黃紙為标”,說明宋代官方機構将手稿作為重要檔案保存。
引用來源:脫脫等. 《宋史》[M]. 中華書局, 1985.
明代張岱《陶庵夢憶》稱“詩成辄焚其書藁”,反映文人注重定稿前的草稿保密性。
引用來源:張岱. 《陶庵夢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二者為同義詞,但“書藁”更具古語色彩,多見于文史研究領域。
現代漢語中“藁”已簡化為“稿”,故“書稿”成為通用表述(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引用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Z]. 商務印書館, 2016.
該詞適用于古典文獻學、曆史研究等場景,日常表達建議用“手稿”或“草稿”。如需引用古籍原文,則需保留“書藁”原詞以符合學術規範。
“書藁”是一個漢語詞語,現通常寫作“書稿”,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唐代柳宗元在《與韓愈論史官書》中提到“獲書言史事……及今乃見書稿”,明代李贽《寄焦弱侯書》中也有“三人書稿”的表述,均體現該詞用于指代文獻底稿。
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核實。
艾發衰容白心閉錘冰鱗長俊唱遊車音槌胸蹋地倒三颠四調笛地理董督逗趁敦慕放缺鋒芒不露告發擱田拱花管教龜筴杭州婚姻法活活簡拔講肄介夫雞飛狗竄疾快京腔金價句讀駿駒科征揆測虧點了風靈懋露門學溟漠民功平空巧舌頭秦娘悛心逡巡酒删定曹生拉硬扯失饑傷飽首攝首施兩端順遞桃華水天後銅籌透明體枉尺直尋望風承旨祥曆香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