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繡織上花紋的綢緞。《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王匠 大喜,隨即到了市上,買了一身衲帛衣服,粉底皂靴,絨襪,瓦楞帽子,青絲縧,真川扇,皮箱騾馬,辦得齊整。”
衲帛(拼音:nà bó,注音:ㄋㄚˋ ㄅㄛˊ)是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繡織有花紋的綢緞,特指古代用于制作衣物的高檔紡織品。這一釋義在《警世通言》等古典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如“買了一身衲帛衣服”描述了其作為服飾材料的應用場景。
2. 出處與例證
明代小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中提到,王匠購買“衲帛衣服”用于裝扮,側面反映了衲帛在明代是富貴階層的服飾用料。其工藝特征為織物表面帶有刺繡或織造的花紋,與普通素面綢緞相區别。
3. 應用與相關詞
衲帛常與“衣服”“綢緞”等詞搭配使用,多用于形容華貴衣料。在《國語辭典》中被解釋為“繡花的綢子”,進一步說明其裝飾性功能。
總結
該詞屬于古代服飾文化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場景。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警世通言》原文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衲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僧人穿戴的衣物”。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衲”和“帛”。
“衲”是由“衤”和“耳”兩個部首組成,它有8畫。衤表示衣物,耳表示音律。
“帛”是由“巾”和“白”兩個部首組成,它有10畫。巾表示頭巾,白表示顔色。
《衲帛》這個詞在古代出現的較早,最初是用來形容僧人的衣物。衲帛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曾親自傳授了一種制衣方法給僧人,所以僧人的衣物被稱為“衲帛”。
在繁體字中,衲帛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衲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但《衲帛》的寫法相對穩定。在《康熙字典》中,衲帛的寫法和現代的寫法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正在穿戴一件華麗的衲帛,看起來非常莊嚴。
2. 這座古寺保存着許多珍貴的衲帛文物。
組詞:衲子(指出家修行的*********)
近義詞:袈裟(僧侶穿戴的衣袍)
反義詞:世俗衣物(一般人穿戴的日常服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