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couth] 粗野強悍
龍茸之下,直道有立;犷悍之内,義威必行。——唐· 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試大理寺直兼貴州刺史鄧君墓志銘》
(2) (義威:指教化和刑法)
粗野強悍;兇悍。《晉書·李勢載記論》:“﹝ 巴 濮 ﹞資剽竊以全生,習獷悍而成俗。”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三:“蓋獨象乃衆象之最獷悍者,不為羣象所容者,故遇之則蹂而害人。”《清史稿·兵志四》:“ 道光 季年, 張國樑 募 廣東 潮州 鄉兵追逐 粵 寇,轉戰東下,卒以獷悍不馴,遂至潰散。” 梁斌 《紅旗譜》五九:“﹝ 張嘉慶 ﹞那犷悍的性格,要想用女人的愛情,鬼神的魅力去馴服,是萬萬不能的。”
犷悍(guǎng hàn)是漢語形容詞,指性格或行為粗野強悍。《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釋義為“粗野兇悍”,強調原始未加約束的野性狀态1。該詞源自《漢書·匈奴傳》中“匈奴人民每來降漢,其狀犷悍”,用于形容北方遊牧民族剛烈難馴的性格特征2。
從構詞法分析,“犷”本義指犬類兇猛難制,引申為粗野不羁;“悍”表示勇猛剛強,二字組合構成并列式複合詞,強化了兇猛與剛毅的雙重特質。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犷者,犬犷犷不可附也”,佐證了其蘊含的原始野性内涵3。
在語義演變中,該詞既保留着《後漢書·西羌傳》“其人犷悍,好為寇盜”的曆史語境,也適用于現代漢語描述“舉止犷悍”“作風犷悍”等社會行為。近義詞“剽悍”側重敏捷勇猛,而“犷悍”更強調未經教化的天然野性1。反義詞“溫順”“儒雅”則形成鮮明對比,突顯其詞義中的攻擊性特征。
“犷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完整例句,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的造句示例。
半上半下便橋補冶茶榷澈究逞殘成訓辭拒從姬村民大括號大兄錠子金帝宣東井愕視法旨豐奢福物甘霔寒山合赙黃旗堅不可摧疆隴奸險燋頭爛額腳鴨駕校羁栖居學開府籃球貿功眉葉滅殒溟涬瞑眴内容與形式鳥窮暖壽辟池強虜入獄桑榆晚景詩藳拭目以俟適孽守舍守位壽尊疏衰涑水翁天秉剔豎拖鬥晩歇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