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后即记住。 唐 韩愈 《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原注:“识,音志。”
"目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眼睛观察就能识别或记住,强调视觉记忆与辨识的能力。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过目即识,强记于心
指仅凭视觉观察一次就能准确识别并记住事物特征的能力。该词突出的是快速、准确的视觉记忆与辨识力,常见于描述对文字、图像或事物细节的敏锐把握。
例: "其人博闻强记,尤善目识,凡所经见,皆能默诵。"(形容记忆力超群者)
亲眼辨识确认
强调通过直接观察进行辨别或验证,区别于道听途说。
例: "此事需目识为凭,不可轻信传言。"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以目辨识;目睹而识记。" 该释义强调视觉辨识与记忆的双重功能,属书面语用法。
来源: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纸质权威辞书,无公开网络版,可参考图书馆馆藏 ISBN 978-7-5326-4890-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单列"目识"词条,但"目"字条目下收录"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与"目识"的"强记"义高度关联。
来源: 商务印书馆(官方未提供免费在线版,可查阅实体书 ISBN 978-7-100-12450-8)。
多用于描述超常记忆力(如"目识心记")或需亲眼验证的场景(如考古鉴定、证物辨识)。
"目识"更突出"观察+记忆"的复合能力。
《清史稿·艺术传》载:"唐岱工山水,尝目识宫苑景物,归而绘之,毫发无讹。"
(描述画家凭视觉记忆精准还原场景的能力)
说明:因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未开放免费在线检索,此处来源标注纸质书信息。若需网络验证,可查阅"中国辞书学会"等学术机构推荐资源(如"国学大师"网整合的辞书数据,但需自行比对权威性)。
“目识”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解释:
“目识”指“看后即记住”,强调通过视觉快速记忆的能力。这一解释在多个来源中均有提及,例如唐代韩愈《送孟秀才序》中写道:“吾固心存而目识矣”,表明观察后即能铭记于心。
多用于描述对文字、图像等信息的快速记忆或辨识,例如:“目识手追”(观察后即模仿)。在技术场景中,也可指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分配唯一标识码(如项目识别码)。
“目识”的核心含义是通过视觉快速记忆,读音需注意“识”的特殊发音(zhì),其古典用例多见于文学著作,现代应用则涵盖记忆与辨识技术场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韩愈原文或权威字典(如汉典)。
奥林匹克运动白石脂拔树撼山杯螺搏牛之虻博物馆不屈朝奏夕召沉吟不决从班列单藉雕雕抖神儿独胆英雄诶诒風吹馬耳覆去翻来膏烛巩穴豪眉后悔不及哗众回移肩披践作稉稌疽囊靠得恐急窟栊垒垒凉薄炼厉栎树论高寡合论进螺丝钉买主灭拂鸟哭猿啼偏食旗竿轻飞求人不如求己邱园拳祸三岔路口臊声少少蛇灵守睛绶笥丝丝密密堂事殢云尤雨通幽博士完镜维摩诘枭羹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