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險若夷的意思、履險若夷的詳細解釋
履險若夷的解釋
見“ 履險如夷 ”。
詞語分解
- 履險的解釋 亦作“ 履嶮 ”。身處險境。 晉 孫綽 《庾冰碑》:“履險思夷,處滿思沖。”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陸機 犯順履險, 潘嶽 乾沒取危。”《南史·侯安都傳》:“ 周侯 交不擇人,而推
- 夷的解釋 夷 í 中國古代稱東部的民族:東夷。九夷(古時稱東夷有九種)。 中國舊時指外國或外國的:華夷雜處(?)。 平,平坦,平安:化險為夷。 弄平:夷為平地。 消滅:夷滅。族夷(誅殺犯罪者家族)。 等輩:“諸
網絡擴展解釋
“履險若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行走在危險境地時如同走在平地上一般從容自信,比喻面對困難或險境時毫不畏懼,展現出強大的心理素質或高超的能力。常用于形容人在危機中鎮定自若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 原始出處
最早見于《晉書·姚苌載記》:“董率大衆,履險若夷,上下鹹允,人盡死力。”
描述姚苌率軍時鎮定應對險境,鼓舞士氣的情景。
- 演變
後世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如唐代《全唐文》引用該詞形容西行求法者的堅毅精神。
三、詞義解析
- 履:行走。
- 險:危險境地。
- 若:如同。
- 夷:平坦之地。
合意為“在險境中行走如履平地”,強調從容與能力。
四、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他履險若夷地完成了任務”。
- 情感色彩:中性偏褒義,多用于贊揚勇敢或沉穩的态度。
- 適用場景:描述應對危機、挑戰時的表現,如軍事、商業或個人困境。
五、近義詞與拓展
- 近義詞:履險如夷、視險如夷(兩者含義相同,僅用字差異)。
- 例句:
“你昨晚把親兵通通留在城外……我真是有些擔心。可是我看看你的神色,跟平常一樣。你真是履險若夷,異乎常人。”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履險若夷”不僅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成語,更是一種對臨危不懼精神的生動概括。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履險若夷
“履險若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面臨危險或困難時表現得像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一樣從容不迫。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履(足部)、險(危險)、若(如同)、夷(平坦)。
“履險若夷”源于《孟子·告子下》:“人之履險也,猶琴瑟之有重弦。”形容人在面臨危險時,表現得輕松自如,像是玩琴彈奏一樣。
繁體字寫法為「履險若夷」。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履險若夷」的古漢字寫法為「履険若夷」。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平靜地應對了這個危急的情況,仿佛履險若夷。
2. 面對挑戰,他總是能夠履險若夷,從容應對。
一些與“履險若夷”相關的詞彙:
組詞:履行、險阻、若無其事、夷平。
近義詞:遊刃有餘、從容應對、無所畏懼。
反義詞:憂心忡忡、手忙腳亂、慌亂無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