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謡娘的意思、踏謡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謡娘的解釋

南北朝及唐代散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謠娘(或作“踏搖娘”)是中國古代戲曲史上一種重要的早期歌舞戲形式,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其名稱、表演内容和形式在古籍中有明确記載,體現了古代戲劇的雛形。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踏謠娘是起源于北齊(一說隋末)的一種帶有故事情節的歌舞表演。其核心内容表現了一位妻子因丈夫(蘇中郎/蘇葩)酗酒家暴而悲苦訴怨的情節。名稱中的“踏謠”指表演者且步且歌、搖頓其身的狀态,“娘”則指故事中的女性主角。

  2. 表演形式與角色

    • 主角(妻子):通常由男性扮演,身着婦人服飾,入場後徐步行歌,反複哭訴自身遭遇,每唱完一段,旁人齊聲和唱“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或類似唱詞),形成一唱衆表演模式。其步态搖頓,強化了悲苦情緒的表達。
    • 配角(丈夫蘇中郎):後入場,扮演酗酒歸來的丈夫形象。他身着紅袍,面赤(象征醉酒),與妻子發生沖突,通常表現為毆打動作,是制造戲劇沖突的關鍵角色。
    • 和聲幫腔:周圍伴唱者的齊聲應和是标志性特征,既渲染氣氛,也起到劃分表演段落的作用。
  3. 演變與别稱

    該表演在唐代更為盛行,并出現變化。妻子一角逐漸改由女性扮演,表演重心也可能從悲苦轉向調笑,甚至增加了“典庫”(掌管當鋪者)等新角色,情節更趨複雜。其名稱在流傳中也有異寫,如“談容娘”。

  4. 曆史地位與文化意義

    踏謠娘被公認為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它突破了單純的歌舞或滑稽表演,具備了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特定角色裝扮、程式化動作(如搖頓其身)、以及音樂(歌)與舞蹈(踏)的結合,具備了早期戲劇形态的諸多要素,對後世戲曲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

主要參考來源:

  1. (唐)崔令欽《教坊記》:最核心的早期記載,詳細描述了踏謠娘的起源、角色、表演細節及得名緣由。
  2.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提供了關于表演者、角色裝扮(蘇中郎“著绯,戴帽,面正赤”)的重要信息。
  3.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音樂志》:記載了踏謠娘(談容娘)的表演場合(廣場、宮廷)及和聲特點。
  4. 任半塘《唐戲弄》:現代權威研究著作,系統考證了踏謠娘的源流、形态及其在戲劇史上的地位。
  5.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權威戲曲史著作,将踏謠娘定位為“有歌、有舞、有表演、有說白、有化妝的歌舞戲”,肯定其戲劇雛形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踏謡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散樂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曆史背景與表演形式

3.相關考辨

4.文獻記載

“踏謡娘”是古代結合歌舞與叙事的表演藝術,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與藝術發展水平。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可查閱《唐代散樂考》等專業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半壁江山本戲蒼虬常産霃霃承顧成形持之以恒抽印出鬼除擢淬濿存心養性盜目釣筒凍柳斷雁孤鴻法律關系非論焚屠佛國浮生若夢敢悍幹霄蔽日公共事業桂冠詩人後備糧怙帱怙親假候郊燎戢藏竟案練才令居琉瑠淪辱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濾液穆公,缪公納采女桑遷京巧飾窮厄虬宮秋灰契約少東人升鬥盛誇申宥屬着熟字鐵爬頽坌吳濞吳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