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牧宿的意思、牧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牧宿的解释

苜蓿的别名。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苜蓿》:“苜蓿, 郭璞 作‘牧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牧宿”为汉语古词,现多作“苜蓿”的别称,指豆科苜蓿属草本植物,常见于古代农书及药典。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 基本释义

    “牧宿”由“牧”与“宿”二字构成。“牧”本义为放养牲畜,“宿”指停留、住所,二字组合引申为牲畜食用的宿根植物。据《本草纲目·菜部》记载:“苜蓿,一名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

  2. 词源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牧宿,入家种之,一岁三刈,留子者一刈即止。”此处描述其种植方法与饲用价值,印证其为古代重要牧草。

  3. 植物特性

    《中国植物志》指出,牧宿(苜蓿)具三出复叶,开紫色蝶形花,根系发达,耐旱且富含蛋白质,汉代起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成为马匹的主要饲料。

  4. 现代应用

    当代农学研究中,苜蓿仍被列为优质饲草,同时具有改良土壤、生态修复等功能。其名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规范为“苜蓿”,“牧宿”作为古称见于专业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牧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ù sù(注音:ㄇㄨˋ ㄙㄨˋ),其核心含义为苜蓿的别名,特指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

详细解释:

  1. 词源与文献依据
    “牧宿”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菜二·苜蓿》,其中提到:“苜蓿,郭璞作‘牧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这里的“牧”指放牧,“宿”则与植物宿根特性相关,强调其适合畜牧的特性。

  2. 用途与特性
    苜蓿(即牧宿)是豆科植物,广泛用于:

    • 牧草:富含蛋白质,是牛、马等牲畜的重要饲料;
    • 绿肥作物:可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田生态循环。
  3. 名称变体
    在古籍中,“牧宿”也写作“牧蓿”,两者为同一植物的不同汉字表达。

“牧宿”是苜蓿的古称,兼具畜牧与农业价值。其名称来源于植物特性与用途的结合,体现了古代对自然资源的认知与应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会匕箸昌煇抄击呈稿畜聚鹑衣堕地鹅儿娥辉葛粉犷暴官僚资产阶级管穴皓袖歡声精辟进扫居国均税聚众赖好擂家汉烈性酒离方遁员离沮灵皇灵计溜须拍马卢医卖买盲飙马矢鸣鹤舟密宗槃多佩仰前阵七级浮图罄笔难书器质色辞绅笏神境摄影使贪使愚守株双伴儿姝好顺説酸俗讨趣提领投冠屯咽微末娓娓文殊文治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