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丧服四制》:“父母之丧……三月而沐。”后以丧礼期间不沐,称做“沐礼”。《清史稿·礼志十一》:“ 孝贤皇后 丧仪,应遵祖制,百日后皇帝升殿,文武百官及外藩使臣朝服行礼如常仪。帝两月除沐礼,御门听政,羣臣朝服不掛珠,礼毕仍素服。”
“沐礼”是一个源自古代礼仪制度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丧礼期间的仪轨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沐礼”指古代丧礼期间不沐浴的礼仪规范,源于《礼记·丧服四制》中“父母之丧……三月而沐”的记载。具体指子女为父母守丧时,前三个月不进行沐浴清洁,以此表达哀痛之情。
经典出处
《礼记》作为儒家经典,明确记载了“三月而沐”的丧期规定,成为后世制定丧仪的重要依据。
清代应用实例
《清史稿·礼志十一》记载,乾隆帝在孝贤皇后丧仪中“两月除沐礼”,即缩短传统三月不沐的期限,体现皇家丧仪的变通。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沐礼”有“接受恩惠”的含义,但此说法未见于经典文献或高权威来源,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需谨慎对待。
这一礼仪反映了古代“孝道”观念与身体仪式的紧密关联,通过暂停日常清洁行为强化丧亲者的哀思表达,是儒家“慎终追远”思想的具象化体现。
《沐礼》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在古代,人们参加重要的仪式、庆典或宴会之前都会进行沐礼。它是一种传统的仪式,目的是净化身心、祈福和向神佛表达虔诚。
《沐礼》的拆分部首是“水”和“示”。其中,“水”指的是水,表示用水洗涤;“示”指的是神明,表示向神明表示敬意。
《沐礼》共有10个笔画,其中“沐”是5画,“礼”是5画。
《沐礼》的源于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古代,人们认为通过进行沐礼,可以净化身心,赋予自己吉祥和幸福。
《沐礼》的繁体字为「沐禮」。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写《沐礼》时可能会有一些微小变化。例如,最早的《沐礼》可能是以象形字的方式来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形式。
1. 在古代,国君及其臣子通常会进行沐礼来祈求国泰民安。 2. 参加婚礼前,新娘和新郎要进行沐礼以示敬意。
1. 沐浴:用水洗涤身体 2. 沐日:特殊的日子,进行沐礼的日子 3. 礼仪:指具备礼貌和规范的行为方式
近义词:澡礼、洗礼 反义词:失礼、无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