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擊宮門。吏民向朝廷有所陳述申訴。 宋 嶽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屏居田野,不自循省,而誘緻狂生,扣閽自薦,以覬召用。”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 燕雲 之伐興, 處厚 之姪孫 堯臣 ,以布衣詣京師,扣閽上書,力陳不可。”
“扣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兩部分:
字義解析
詞義延伸
合指“叩擊宮門”,特指古代百姓或官員通過敲擊宮門直接向朝廷申訴冤屈的行為。這一行為屬于古代直訴制度,如唐代的“邀車駕”、明清的“叩阍”制度,通常需承擔一定風險(如《大清律例》規定需實情方可免罰)。
示例用法
明代魏禧《大鐵椎傳》中“扣其鄉及姓字”的“扣”即詢問義,而“扣阍”更側重通過宮門傳遞訴求的具象動作。
扣阍(kòu hūn)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拉上門闩,将門牢牢關閉,使其阻止通行。
扣阍的部首是手(扌)和門(門),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
扣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使用門闩将門緊密關閉,以保衛家園,阻止外人的進入。扣阍一詞因此形成,表示将門牢牢關閉。
扣阍的繁體字是「扣閽」。
在古代,扣阍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無法詳細介紹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小心地把門扣阍,确保家中的安全。
2. 天黑了,記得把大門扣阍。
扣阍的組詞包括:扣門、扣窗、阍者等。
與扣阍意思相近的詞有:關上、鎖上、封閉等。
與扣阍意思相反的詞有:打開、解鎖、開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