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阍的意思、扣阍的詳細解釋
扣阍的解釋
叩擊宮門。吏民向朝廷有所陳述申訴。 宋 嶽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屏居田野,不自循省,而誘緻狂生,扣閽自薦,以覬召用。”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 燕雲 之伐興, 處厚 之姪孫 堯臣 ,以布衣詣京師,扣閽上書,力陳不可。”
詞語分解
- 扣的解釋 扣 ò 用圈、環等東西套住或攏住;把門扣上。 衣紐:衣扣。 繩結:繩扣兒。 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蓋東西:把碗扣在桌上。 相符,符合:扣題(符合題義)。 強留:扣押。 從中減除:扣除。扣發(?)。 敲擊:
- 阍的解釋 阍 (閽) ū 宮門:叩阍。司阍(看門的)。阍闼(宮中小門)。 守門,守門人:阍者。阍人。阍寺。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扣阍”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的司法申訴制度密切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釋
“扣阍”指古代吏民因冤屈或緊急情狀,直接前往皇宮門前敲擊宮門或登聞鼓,向皇帝申訴冤情或陳告急務的行為。
- 扣:本意為敲擊、叩擊。在此引申為敲擊宮門或登聞鼓以引起注意、發出訴求的動作。
- 阍:本指宮門、天門,也指守門人。在此特指皇宮的大門,是皇權的象征和禁地入口。因此,“扣阍”的核心動作發生在皇宮大門之外,目标是直達天聽。
二、 分字詳解
- 扣:
- 基本義:《說文解字》釋為“牽馬也”,後引申出“敲擊”、“叩打”之義,如“扣門”、“扣鐘”。
- 在“扣阍”中的含義:取其“敲擊”之意,指以行動(敲擊宮門或鼓)發出聲音信號,表達申訴的強烈意願和急迫性。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阍:
- 基本義:《說文解字》釋為“常以昏閉門隸也”,本指黃昏時關閉城門的小吏(阍人),後引申指宮門。
- 在“扣阍”中的含義:特指皇宮的正門,是臣民能夠最接近最高皇權的地方。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三、 曆史背景與制度關聯
“扣阍”行為與古代的“登聞鼓”制度緊密相連。自晉代甚至更早(如傳說中的“堯設敢谏之鼓”)就有在宮門外設鼓,允許百姓擊鼓鳴冤的做法。曆代不斷完善:
- 漢代:有“路鼓”之設。
- 魏晉南北朝:正式稱為“登聞鼓”。
- 唐代:設匦使院,有“伸冤匦”,武則天時期尤為重視。
- 宋代:設登聞鼓院、登聞檢院,專門受理“扣阍”案件,制度最為完備。來源:《中國法制史》(曾憲義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唐六典》、《宋史·職官志》相關記載。
四、 行為性質與意義
- 非常規申訴渠道:是普通百姓或下級官吏在常規司法途徑(地方官府、刑部、大理寺等)無法解決冤屈或遇到緊急情況(如重大軍情、天災)時,采取的直接向最高統治者申訴的終極手段。
- 皇權幹預的體現:皇帝通過允許“扣阍”,展現其“體察民情”、“為民做主”的形象,也是皇權對官僚司法體系進行監督和幹預的一種方式。
- 風險與限制:由于皇宮是禁地,“扣阍”行為本身帶有極大風險,可能被視為驚擾聖駕。曆代對“扣阍”的條件(如确系冤屈、常規渠道已窮盡)、程式(如須投狀)和處罰(誣告者重懲)都有嚴格規定。來源:《中國古代司法制度》(陳光中、沈國峰著,群衆出版社)。
“扣阍”是一個承載着中國古代司法文化特色的詞彙,意指吏民敲擊皇宮大門(或登聞鼓)向皇帝直接申訴冤情或急務。它反映了古代社會在官僚司法體系之外,為伸張正義、直達天聽而保留的一條特殊通道,是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司法實踐的重要窗口。
網絡擴展解釋
“扣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兩部分:
-
字義解析
- 扣:此處通“叩”,意為敲擊、叩擊。原指用環狀物套住(如扣門),但古漢語中常與“叩”通用,表示敲擊動作。
- 阍:指宮門或守門人,如《周禮》中“阍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
-
詞義延伸
合指“叩擊宮門”,特指古代百姓或官員通過敲擊宮門直接向朝廷申訴冤屈的行為。這一行為屬于古代直訴制度,如唐代的“邀車駕”、明清的“叩阍”制度,通常需承擔一定風險(如《大清律例》規定需實情方可免罰)。
示例用法
明代魏禧《大鐵椎傳》中“扣其鄉及姓字”的“扣”即詢問義,而“扣阍”更側重通過宮門傳遞訴求的具象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
愛爾蘭人扁針蒼皤成眠塍畎蕩檢踰閑淡冷典祏滴定管地方戲地符定距鬥志昂揚斷黑旊人泛雲風示伏火恭筆狗彘不食酣紫黑瞳和理豗蹙瀸污結交疾捷金雞柱進賢黜奸開坊開齋檻檻可能苦疾蓮宇論究廬嶽瞞瞞茅柴沒事哏免疫學明中迷泥牽勉謙肅鼠耳巾隨行通長屯阨菵米宛結危膝文探我自污道五更像胎析圭分組螇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