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患苦的意思、患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患苦的解釋

[loathe;hate] 憎惡,厭恨

多患苦之。——《明史》

詳細解釋

(1).憎恨,厭惡。《史記·外戚世家》:“ 修成子仲 驕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二》:“百姓患苦 王莽 ,復思 劉 氏,聞 漢 兵起,莫不歡喜。” 宋 葉適 《上西府書》:“自 唐 末、 五代 之禍,天下生死於兵, 藝祖 因人心之患苦,削而損之。”

(2).疾苦。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至於 甯越 、 倪寬 、 黃霸 之徒,所以強自篤勵於典籍者,非天性也,皆由患苦困瘁,欲以經術自拔耳。”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杜工部 流離兵革中,更嘗患苦,詩益悽愴。” 清 黃景仁 《濟南病中雜詩》:“聰明消患苦,書劍易參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患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遭受困厄、疾病或精神壓力而感到痛苦、憂慮。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痛苦與憂慮

    指因疾病、貧困或精神負擔而産生的身心煎熬。如《漢語大詞典》釋義:“患苦,憂患痛苦;因困苦而憂慮。”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7卷,第1103頁。

  2. 引申為厭惡、憎恨

    在古漢語中可表極度反感,如《漢書·劉向傳》載:“患苦外戚許、史在位放縱。”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583頁。


二、單字溯源


三、古籍例證

  1. 《後漢書·龐參傳》:

    “百姓患苦,易動難安。”

    (描述民衆因困苦而動蕩不安的狀态)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五十一。

  2. 《宋書·武帝紀》:

    “州郡罹患苦之災,百姓有凋殘之弊。”

    (強調天災人禍導緻的民生疾苦)

    來源:中華書局《宋書》校注本。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如:


五、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4. 二十四史經典用例(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線上詞典鍊接動态變化,建議通過官方出版社平台查詢最新電子版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患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憎恨、厭惡(動詞)
    指對人或事物産生強烈的反感情緒。例如《史記·外戚世家》提到“修成子仲驕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意為百姓因修成子仲的暴虐而憎惡他。
    其他文獻如《後漢紀》也記載“百姓患苦王莽,復思劉氏”,描述百姓對王莽統治的厭惡。

  2. 疾苦、痛苦(名詞)
    表示生活或精神上的困苦。如《後漢書·孝安帝紀》中“為百姓所患苦者”,即指百姓的疾苦。

二、用法與例句

三、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明史》中“多患苦之”偏向憎惡義,而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及的“患苦”則側重疾苦。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合冰齒兵忌不涼不酸不厭其繁嘗敵伧鬼淳熙滴水難消對台戲敦忠渡橋貳廣防汗翻謬風餐雨宿伏汛鋼絲甘州曲鲠毅恭逢其盛挂屏顧逮貴任國備顧菟還精補腦汗浸浸核輻射黑熊诃譴互訪火炭結韈經濟特科京室祭詩考死口斂睽隔溜勾子沒精沒彩門向蜜甘耐水年高德邵棄背天下清嚴岐搜楸葉膏桑婦扇虐誓發市頭婆首绖貪叨藤輪田備天道人事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