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the;hate] 憎惡,厭恨
多患苦之。——《明史》
(1).憎恨,厭惡。《史記·外戚世家》:“ 修成子仲 驕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二》:“百姓患苦 王莽 ,復思 劉 氏,聞 漢 兵起,莫不歡喜。” 宋 葉適 《上西府書》:“自 唐 末、 五代 之禍,天下生死於兵, 藝祖 因人心之患苦,削而損之。”
(2).疾苦。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至於 甯越 、 倪寬 、 黃霸 之徒,所以強自篤勵於典籍者,非天性也,皆由患苦困瘁,欲以經術自拔耳。”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杜工部 流離兵革中,更嘗患苦,詩益悽愴。” 清 黃景仁 《濟南病中雜詩》:“聰明消患苦,書劍易參苓。”
“患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憎恨、厭惡(動詞)
指對人或事物産生強烈的反感情緒。例如《史記·外戚世家》提到“修成子仲驕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意為百姓因修成子仲的暴虐而憎惡他。
其他文獻如《後漢紀》也記載“百姓患苦王莽,復思劉氏”,描述百姓對王莽統治的厭惡。
疾苦、痛苦(名詞)
表示生活或精神上的困苦。如《後漢書·孝安帝紀》中“為百姓所患苦者”,即指百姓的疾苦。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明史》中“多患苦之”偏向憎惡義,而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及的“患苦”則側重疾苦。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原典。
患苦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遭受痛苦、困苦、煩惱的狀态或感受。患苦可以是身體上的痛楚,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困擾,是一個多面向的詞。
患字由「心」和「疢」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1個。
患字最早源自篆書,隸書時期已出現患字的基本形态。在繁體中,患字保留了其簡體的形狀,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時候,患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主要是隸書和楷書的變化,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因為長時間工作太過疲勞,身體上患苦不堪。
2. 這個民族曆經滄桑,深受戰亂患苦。
3. 她内心糾結,患苦重重。
患苦可以組成其他相關的詞語,如患者、苦楚、痛苦等。
患苦的近義詞有痛苦、苦痛、困苦等,反義詞有快樂、幸福、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