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土地總面積中已開墾耕地面積所占的比重。通常以百分數表示。它反映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
墾殖指數是農業地理學和土地資源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指某一區域範圍内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用于衡量該地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和農業生産的集約化水平。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墾殖”指開墾荒地、種植作物,“指數”則是反映某一現象變動程度的相對數。因此,“墾殖指數”直譯為耕地開墾種植面積與總土地面積的比率,量化了人類對土地的農業化改造強度。該指标直接體現區域土地利用結構中耕地的地位,是農耕文明對自然景觀幹預程度的客觀反映。
在農業科學領域,墾殖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 text{墾殖指數} = frac{text{耕地總面積}}{text{土地總面積}} times 100% $$ 例如某地區耕地面積80平方公裡,土地總面積500平方公裡,則墾殖指數為16%。根據《農業大詞典》(中國農業出版社),該指數超過30%即屬于高墾殖區,常見于平原農耕區;低于10%則屬于低墾殖區,多見于山地或牧區。
中國東部平原區的墾殖指數普遍較高,如黃淮海平原達60%以上,反映其作為糧食主産區的土地特征。而青藏高原受限于自然條件,墾殖指數不足1%(《中國農業年鑒》數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土地資源評估指南》中強調,該指數超過40%需警惕生态超載風險,需平衡耕地擴張與生态保護。
區别于複種指數(一年内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墾殖指數聚焦耕地空間占比;與土地利用強度相比,後者涵蓋建設用地、林地等綜合開發程度,而墾殖指數專指農業開墾強度(《土地大辭典》定義)。
權威參考來源:
墾殖指數是一個反映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定義和核心意義如下:
墾殖指數指某一地區已開墾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公式為: $$ text{墾殖指數} = frac{text{耕地面積}}{text{土地總面積}} times 100% $$
需結合土地適宜性和可持續發展評估,避免盲目追求高指數導緻環境問題。
權威數據可參考國家統計局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
嗳呀百奸悖悔邊面逋滞炒鬧蛏苗吹打麤錦道殣大物雕花玻璃窦迳二三其節燔祭複出丐颉公衆投資基金圭窦喝叱鶴健禍階假定樛樛九枝急景流年絶亡看卓良膏列甯格勒利器劉阿鬥劉伶锸鸾跂鴻驚馬赫數迷金醉紙末員凝貞強仕千牛刀乞籴入境三墳五典時台手柄說海口私贖邃略所圖不軌棠郊成政廷疏踢瓶拖沓外飾往逝文衮渦輪機蕭艾小小子,小小子兒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