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見的謙詞。語本《莊子·盜跖》:“ 孔子 復通曰:‘ 丘 得幸於 季 ,願望履幕下。’”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本幕作‘綦’,雲:言視不敢望 跖 面,望履結而還也。” 宋 陸遊 《投梁參政》詩:“回首 長安 城,未忍便萬裡。袖詩叩東府,再拜求望履。”
“望履”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謙辭,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曆史用例綜合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求見的謙詞”,指以謙卑姿态請求拜見他人。其核心在于通過降低自身姿态表達敬意,常見于古代文人或士大夫的社交場景中。
典故溯源
語出《莊子·盜跖》:孔子求見盜跖時言“丘得幸于季,願望履幕下”,字面意為“我希望能望見您的鞋履于帳幕之下”。司馬彪注本指出,此處表達的是“不敢直視對方面容,隻敢低頭看對方鞋履”的謙恭态度。
語義演變
陸德明《經典釋文》進一步解釋:“望履結而還也”,強調動作細節——拜見者視線僅及對方鞋履的系帶,行禮後便恭敬退下。這種身體語言強化了謙遜的語義内涵,成為古代禮儀文化的縮影。
文學應用
宋代陸遊在《投梁參政》詩中寫道:“袖詩叩東府,再拜求望履”,将典故轉化為詩歌意象,既展現文人風骨,又延續了謙辭的社交功能。
現代認知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作為研究古代禮儀文化或解讀文言文獻時的專業詞彙存在。其承載的“以身體姿态表達敬意”的文化邏輯,仍可在日本鞠躬禮等東方禮儀體系中窺見遺風。
注:以上解析綜合《莊子》原典、古代注疏及詩詞用例,完整文獻記載建議查閱《莊子集釋》《經典釋文》等典籍。
望履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遠望(望)腳上的鞋子(履),用來形容對未來的期待和向往。一般用于描述對某個目标或願望的追求和期盼。
望履的部首是屮(chè),履(lǚ)是望的偏旁部首。望履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望履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滑稽列傳》中的“望履”故事。據傳,戰國時期的韓國人穿的鞋子叫履,履的形狀很怪異。當時齊國的範鞅曾在韓國任官,他在離開之前,買了一雙履送給了韓國人張含。張含因為範鞅的品行和能力非常欣賞他,所以他将這雙履視為範鞅的代表,每日仰望着它,時刻想念着範鞅。
望履的繁體字是「望履」,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望履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其古時候的寫法為:
望: 朂方土兒八
履: 屍又彳口
1. 少年時,他總是望履着舞台上的演員,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站在那裡。
2. 我正在望履着偶像明星,希望有一天能見到他們。
3. 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未知,我們要望履前行,争取更好的未來。
1. 望大 | 望見 | 望樓 | 望瞭 | 望江
2. 履地 | 履曆 | 履行 | 履職 | 履背
期待、盼望、期盼、渴望
失望、絕望、放棄、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