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放牲畜的地方。《周礼·夏官·牧师》:“牧师,掌牧地,皆有厉禁而颁之。”《新唐书·高宗纪》:“九月癸卯,以 同州 苦泉 牧地赐贫民。” 宋 唐庚 《杂兴》诗:“水过鱼村湿,沙宽牧地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 康熙 中, 蒙古 诸部献其牧地,规为围场。”
“牧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维度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畜牧业相关,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牧地指专门用于放牧或提供饲草的土地,属于农业用地类型。这一概念在《周礼》等古籍中已有记载,如“牧师掌牧地,皆有厉禁而颁之”()。现代解释包含三种形态:
典型牧地多分布于:
古代牧地具有特殊管理制度,如唐代《新唐书》记载朝廷将同州苦泉牧地赐予贫民(),清代魏源《圣武记》提及蒙古诸部献牧地作围场(),反映其从皇家专属向民生用途转变的历史轨迹。
与“草场”互为解释性词汇(),而“牧场”侧重经营实体概念,包含管理组织和生产单位属性()。三者在具体语境中存在细微差异,但核心都指向畜牧活动相关的地理空间。
牧地(mù dì)即指供养牧畜的草地,也称为牧场、草原。
拆分部首和笔画:牛(牜)+ 土,共2个部首,共5个笔画。
来源:《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草地也”,源自古代汉字演变而来。
繁体字:牧地(牧地)。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具体古时候的写法。
例句:在西藏,广袤的牧地上,牧民们放养着数百头牛羊。
组词:牧群、牧场、牧草、牧民、牧师。
近义词:草地、草原、牧场。
反义词:农田、城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