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的意思、目瞪口呆的詳細解釋
目瞪口呆的解釋
[gaping;stupefied;dumbstruck;be filled with shocked wonder] 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或受氣而發愣
令人想來都不禁驚得目瞪口呆
詳細解釋
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一折:“吓得 項王 目瞪口呆,動彈不得。”《水浒傳》第四回:“吓得莊6*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老殘遊記》第十七回:“ 剛弼 氣得目瞪口呆。” 魯迅 《<三閑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離開 廣東 的。”
詞語分解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目的(?)(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項中再分的小項:條目。綱舉目張。 名稱:數目。巧立名目。 标題:目錄。 生物學分類系統上所用的等級之一,在“綱”以下,“科”以上:鳥綱中有雁形目和雞形目。
- 呆的解釋 呆 ā 傻,愚蠢:呆子。呆氣。呆裡撒(?)奸(表面癡呆,暗藏奸詐)。 不靈活,發愣:呆闆。呆滞。呆若木雞(形容因驚恐而發愣)。 同“待”。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目瞪口呆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目瞪口呆”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基本含義
-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 字面釋義:
- “目瞪”指雙眼圓睜、目光發直,“口呆”指嘴巴張開、說不出話。
- 形容人因極度震驚、恐懼或意外而瞬間失去反應能力的狀态,常伴隨肢體僵硬。
- 引申意義:
- 強調因突發事件或強烈刺激導緻的心理沖擊,多用于負面或中性語境。
典故與出處
- 最早記載:元代雜劇《賺蒯通》第一折:“吓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 文學引用:
- 魯迅在《三閑集》序言中以此形容受驚逃離廣東的經曆;
- 《封神演義》第九回描寫殷、雷二将被變故驚呆的場景。
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補語(例:他吓得~)。
- 適用場景:
- 突發災難或意外事件(如車禍現場);
- 聽聞難以置信的消息(如巨額獎金中獎);
- 目睹超乎常理的行為(如魔術表演)。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瞠目結舌、驚慌失措、呆若木雞(強調不同情緒下的失态)。
- 反義詞:泰然自若、從容不迫、神色自若(描述鎮定狀态)。
例句參考
- “弟弟打碎古董花瓶後,站在原地目瞪口呆。”
- “聽到公司破産的消息,全體員工目瞪口呆。”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查閱《漢語成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目瞪口呆》的意思
《目瞪口呆》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因為驚訝、吃驚或震驚而張大眼睛,張大嘴巴,無法說話或做出任何反應。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目瞪口呆》這個詞可以從字面上來理解。其中,“目”是指眼睛,屬于“目”部首,有五畫;“瞪”是指睜大眼睛,由“目”和“竟”組成,共十七畫;“口”是指嘴巴,屬于“口”部首,有三畫;“呆”是指發愣,由“口”和“木”組成,共七畫。
來源
“目瞪口呆”最早見于明代文學家施耐庵所著的《水浒傳》一書中。在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中,一個山寨頭領看到楊志的頭顱割下後仍然能說話,感到非常吃驚,因此用了這個成語來形容。
繁體
《目瞪口呆》的繁體字為「目瞪口呆」。
古時候漢字寫法
《目瞪口呆》這個成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在相差不大,可以說基本一緻。
例句
1. 他聽到了她的好消息後,站在原地目瞪口呆。
2. 小明被老師突如其來的問題吓得目瞪口呆。
組詞
目光炯炯、目瞪口呆、張大了嘴巴
近義詞
目瞪口呆的近義詞有“驚訝無語”、“目不轉睛”。
反義詞
目瞪口呆的反義詞有“沉着冷靜”、“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