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沐猴。即猕猴。 漢 揚雄 《法言·重黎》:“生( 蔡生 )捨其木侯,而謂人木侯,亨(烹)不亦宜乎!” 宋 王觀國 《學林·省文》:“《史記·項羽紀》曰:‘人言 楚 人沐猴而冠。’沐猴者,獼猴也。而 揚子 《法言》曰:‘生捨其木侯,而謂人木侯。’變沐為木,變猴為侯者,皆省文也。”
“木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古籍及現代詞典中有以下解釋:
“木侯”即“沐猴”,指猕猴。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多使用“猕猴”作為正式名稱。
作為成語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差異,可查閱《法言》《學林》等文獻,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平台。
木侯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木”和“侯”兩個部分組成。在古代漢語中,木侯指的是樹木的幹部分。
該詞的來源與木的意義有關。木字形象地表示了一棵樹的形狀,它的本義是指樹木。而侯則表示的是一種長形的容器,可以用來裝載食物。結合起來,木侯可以理解為樹木的主幹部分,就像容器中的糧食一樣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木侯包含有“木”部和“侯”部,分别是它的構成部分。其中,“木”是“木”字部首,而“侯”則是“亻”(人字旁)和“㔾”(矢旁)的結合形式。筆畫方面,“木”部共有4畫,“侯”部共有8畫。
在繁體字中,木侯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木侯在不同的時代有着不同的寫法。在古代,木字曾經有過一種寫法是“朋”,寫成兩個木字形式相同的部分,而侯則是“人”和“九”的結合形式。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森林中的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木侯。
近義詞:樹幹、軀幹
反義詞:樹枝、樹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