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對同官的自謙的稱呼。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同官謙稱》:“《詞林典故》:凡翰林前輩柬稱年家眷同學弟。又若後輩之父係前輩,則敍科分係後輩,則稱同學弟。”
“同學弟”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謙稱含義的詞語,主要用于官場或文人交往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指舊時官員或文人對同僚、同輩的自謙稱呼,常用于書信、題跋等正式文書中,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該詞由“同(相同)”“學(學問、職位)”“弟(謙稱)”三字構成,強調身份對等下的謙遜态度。
使用背景
主要流行于清代官場及文人群體,尤其在翰林院等學術機構中,常見于以下兩種場景:
實際例證
清代文人費錫璜在《<友鷗堂集>序》文末自署“同學弟成都費錫璜拜撰”,即通過“同學弟”表明自己與受書者官階相當,同時表達謙遜之意。
與“弟”的關聯
單字“弟”在古漢語中除親屬稱謂外,亦可作為對同輩或師長的謙稱(如“弟子”),而“同學弟”中的“弟”延續了這一謙遜語義,強化了自謙功能。
提示:該詞現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研究。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使用案例,可參考《稱謂錄》《詞林典故》等清代典籍。
《同學弟》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指的是與自己同學但年齡比自己年輕的男性同學。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或同一個年級的學生中,如果有一位比其他同學年紀小,那麼他就可以稱之為同學弟。
《同學弟》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為"口"部首,右邊為"弟"部首。它的總共由六個筆畫組成,"口"部首為四畫,"弟"部首為二畫。
《同學弟》這個詞源于中文的口語用語,是中國學生常用于稱呼年紀比自己小的同學的一種方式。這個稱呼一般用于普通的日常對話中。
在繁體中文中,《同學弟》可以寫作「同學弟」。
古時候,《同學弟》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我們班來了一個新的同學弟,他才十歲。
2. 我的同學弟比我小三屆,他們更喜歡玩遊戲。
同學、同學姐、師弟、師兄、師弟妹
學弟、班級弟弟
同學兄、學長、班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