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摹效 ”。模仿。 宋 桑世昌 《蘭亭博議·臨摹》:“ 道祖 向在 中山 得《蘭亭叙》石本于公廚。 宣和 中有旨索取, 薛氏 父子通夕摹傚。”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三:“ 孔子 曰:‘辭達而已矣。’ 孟子 亦曰:‘我不得已也。’則非摹效言語,為世俗之文可知矣。” 茅盾 《<法律外的航線>讀後感》:“另一些真正有生活經驗的青年作家在這‘公式’的權威下卻不得不抛棄了他們‘所有的’,而虛構着或者摹效着他們那‘所無的’。”
見“ 摹傚 ”。
“摹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ó xiào,其核心含義為模仿,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蘭亭博議》或方孝孺文集。
《摹效》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思是模仿效法。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作品追求模仿他人或者事物的特點。例如,一個畫家通過描繪其他人的作品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這個詞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學習他人的長處,以達到更好的成就。
《摹效》這個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扌”是所謂的“手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效”部則表示效法、效果。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可以推測出這個詞的大概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摹效》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2個。
《摹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句話:“裡仁為美,擇不仁者,鄉亦不仁;未仁者,鄉亦不助。”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我們選擇效仿一個不道德的人,我們自己也會變得不道德。這個句子中的“擇不仁者”可以理解為效仿不仁者。可以說,《摹效》這個詞的使用源自古代儒家的思想。
在繁體字中,摹效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摹效》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此詞的古代寫法是“擬傚”,其中的“擬”字意為“模拟”,“傚”字意為“模仿”。這種寫法更加強調模拟和模仿的意義。
1. 他努力摹效那位大師畫家,通過學習他的技巧,不斷提升自己的繪畫水平。
2. 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摹效他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摹拟、摹仿、效法、模仿
模仿、模拟、模拟仿效
創新、獨創、創造、獨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