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錯。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六:“督學 劉文清 公,舉為優貢生。君入謁,抑抑若不自勝,自謂諐咎殊多,不稱此目。”
“諐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ān jiù,主要含義為過錯,屬于較為生僻的書面用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燕下鄉脞錄》等文獻。
《諐咎》(xián jiù)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獻中。它的意思是“懊悔、自責、忏悔”。表示對自己的過錯或錯誤行為感到深深的自責和懊悔。
《諐咎》的拆分部首是讠(讠字旁)和口(咎字下半部),其中讠為左邊部分,口為右邊部分。
《諐咎》的總筆畫數為14畫,其中讠部3畫,口部11畫。
《諐咎》在《康熙字典》中有收錄,屬于古代漢字。
《諐咎》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顯舊」,意思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諐」的上面有「訁」字形,下面有「工」字形,整體呈現出左邊直線,右邊三點水的結構。
「咎」是由上面的「口」字形,下面的「十」字形和右邊的「刀」字形組合而成。
1. 他為自己的過錯感到諐咎。
2. 我深切諐咎自己的沖動行為。
3. 心生諐咎,下定決心改正錯誤。
1. 諐悔:自責懊悔的意思。
2. 諐懊:悔恨自責的情緒。
3. 諐愧:因自己的過錯感到慚愧和懊悔。
1. 懊悔: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懊悔。
2. 自責:對自己的過錯或錯誤行為感到責備和自責。
3. 忏悔:對自己的過錯或罪行感到悔過和忏悔。
1. 恣意:任意妄為,不加制約。
2. 爽快:做事情幹脆利落,毫不猶豫。
3. 痛快:不計較損失,舍得付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