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道的意思、假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道的解釋

[via;by way of] 經由;取道

詳細解釋

(1).借路。《左傳·僖公二年》:“ 晉 荀息 請以 屈 産之乘,與 垂棘 之璧,假道于 虞 以伐 虢 。” 杜預 注:“自 晉 適 虢 ,途出於 虞 ,故借道。”《南齊書·張欣泰傳》:“及虜引退,而洲上餘兵萬人,求輸五百匹馬假道, 慧景 欲斷路攻之。”《新五代史·雜傳·趙匡凝》:“ 李克用 遣人以書币假道于 匡凝 ,以聘于 楊行密 。”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 秦國 這次派遣使臣到 韓國 來的意思,一面是來報聘,一面是想假道。”

(2).猶言借助。《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朱光潛 《詩論》第六章:“詩是直接打動情感的,不應假道于理智。”

(3).寬容誘導。《荀子·王制》:“凡聽,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道”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假道”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借路通行

指臨時借用某條路徑或通道以達到目的地。

示例:

“諸侯之師假道于陳以伐楚。”(《左傳·僖公五年》)

此義強調地理空間的借用,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軍事或外交行動需途經他國領土的場景。

二、引申義:借助方法或途徑

指通過某種手段、媒介或條件間接達成目标。

示例:

“假道科技,實現産業升級。”

此用法強調以某事物為工具或跳闆,隱含“非直接達成”的意味,廣泛應用于現代語境中的策略性表達。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假道”為“借路”,并收錄《左傳》用例,強調其曆史語境中的空間借用含義。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借路;利用某種途徑”,明确區分本義與引申義,體現詞義演變。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結合先秦典籍用例,解析“假”字含“借”義,“道”指道路,構成動賓結構的複合詞。


使用提示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假道”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借路、經由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通過他人的領土或路徑達到目的,常用于曆史或軍事場景。例如《左傳》中記載的“假道伐虢”典故: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滅虢後回師途中又滅了虞國(、)。這種策略後來被概括為“三十六計”之一,強調借道為名、實圖兼并()。

二、引申含義:借助、通過某種方法

在哲學或文學語境中,“假道”可表示借助某種理念或途徑。例如《莊子·天運》提到“假道于仁,托宿于義”,指通過仁義之道實現逍遙境界(、)。現代用法中也可指間接借助工具或方法,如朱光潛《詩論》中“不應假道于理智”即強調情感表達的直接性()。

三、特殊用法:寬容誘導

較少見,出自《荀子·王制》:“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指以寬容态度引導他人(、)。

四、現代語境與翻譯

在當代漢語中,“假道”多保留“借路”本義,英語可譯為“by way of”或“via”()。例如“假道香港前往歐洲”即取道香港中轉。

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通過不正當手段達成目的”,但此解釋未見于經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理解,需謹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唉姐草率槎杈塵雜侈博抽沙牀公大約彫僞冬舂米洞同度索君風衍幅練撫憲弓兆孤惶航道環運回惶見事生風解隋記名決知孔席墨突岚氣廉風兩勢下隆郁辘轳劫落斧落套馬館茂學盟質鳥害潛光欠須牽鹽巧言令色凄厲輕蓋入降撒敦生公石刷子屬下死沒騰泰逖鐵輪痛恻土牛玩讀忘象得意媦壻五方獅子舞無稽焐腳席不暇暖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