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曾在雅典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等级森严的理想国制度。他的哲学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柏拉图对话集》。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Plato(Πλάτων)的汉语音译称谓,其名字在希腊语中本意为"宽阔的肩膀"或"宽阔的前额",引申指思想宏博之人。作为哲学专有名词,该词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三层核心含义:
历史人物指称 指公元前427-347年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西方哲学史上首位建立完整哲学体系的学者。该释义源自权威工具书《辞海》第七版哲学分册,其生平记载参考了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的考据。
哲学体系代称 特指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系统,主张可感世界之外存在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EP)分析,该体系包含三重论证结构:知识论层面的"回忆说"、本体论层面的"分有说"、方法论层面的"辩证法"。
文化符号延伸 现代汉语中衍生出"柏拉图式"的固定搭配,如"柏拉图式恋爱"指超越肉体的精神恋爱,此用法最早见于15世纪佛罗伦萨学派对《会饮篇》的诠释,经Marsilio Ficino的《论爱》传播至现代语境。
该词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被标注为"西方哲学核心术语",其汉译定型经历三个阶段:利玛窦《乾坤体义》(1605)初译"博剌的",严复《天演论》(1898)改译"柏拉图",最终由商务印书馆1920年《哲学辞典》确立现行译法。
“柏拉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但最核心的是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及其思想体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年—前347年)是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后创立“柏拉图学园”(Academy),成为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思想涵盖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核心观点包括:
柏拉图以对话录形式写作,代表作包括:
“柏拉图”(Plato)在希腊语中意为“宽阔的”(可能指其体格或思想广度),中文音译自拉丁语。
总结来看,“柏拉图”既指历史人物及其哲学体系,也衍生出文化符号意义。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著作或思想细节,可参考《理想国》等原著或哲学史研究。
爱民如子报刊表埻曹辈茶夫垂垂垂花门黨員恫骇短乏烦辱痱疮丰词分摊剐刻诃策桓圭回谿阪祸凶兼包并畜胶体揭秘讥弹箕箒之欢觉化忾然浪子车留年流年似水卤夺美配母后捻支拍子妻弟请代芹馆寝门勤辱权术认赃丧生哨长社木砦神出鬼没圣人窟守室水浇莲説法天茁拓辟橐驼之技枉物五铣衣闲达香莼相随孝假小气鬼小使者